儒雅的外表,亲切的内里,是宇文利给人的第一印象。步入四十后代的他,推崇“和合”的为人处世方式,秉持“包容、尊重”的学术态度,对一切都显得从容不迫。
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文化政治与教育哲学的宇文利,如今在担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之外,还身兼党委教师工作部副部长、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等数职。即便经常被行政事务缠身,也从未因此影响到他的教学成就和科研成果。宇文利先后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宝钢优秀教师奖、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杰出青年人才、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影响力标兵人物等荣誉,并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2项,在学术期刊和中央媒体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个人专著3部,个人译著4部,主编、合著著作12部。
“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狄更斯的这句名言是宇文利一直践行的人生信条。1999年,宇文利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央党校的中共党史(党建)专业研究生。他不断地翻阅专业相关的杂志、期刊、著作,在每一本书里勾勾画画作标注,带着夯实的理论功底,宇文利硕士三年间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20多篇,在学术界崭露头角。随后,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首届博士生,读博期间在核心期刊发表了30多篇研究民族精神的理论文章,并于博士毕业时,获得了优秀毕业论文奖。彼时,不满三十岁的宇文利,已经成为比肩各大教授的“国内研究民族精神绕不开的十大专家之一”。由此,他也顺利留任北京大学。“这里是我学术思维和能力得到培养和提升的地方,也是我找到职业获得感的地方,更是我学术与职业安身立命的地方。”宇文利说。
2008年,宇文利不仅顺利晋升为副教授、担任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所长,且被破格提拔为博士生导师。同年,宇文利开始主持国家级精品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并于2013年使其成功转型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针对大部分人对思政课仍存在认识上的空白这一现象,宇文利表示:“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仅是一门政治课,它还包括思想和理论两个内容。上好一堂思政课,就要搞明白三个问题:谁的思想?何种政治?如何教育?”为了让学生发挥出主动“学”的能力和素质,他不仅注重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问、讨论甚至辩论,还将思政课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在VR的辅助下,“实景”体验那些激荡人心的时刻,让思政教育真正实现入脑入心。
“精神要产生作用,一定要还原到生活中来,回归到实践本身去。”他表示,中国精神其实就是中国人的精神,既包含着兼具历史性与传统性的民族精神,也包含着囊括时代性与具体性的时代精神,体现的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品格意志、价值选择与道德诉求,具有穿越时空的永恒性和价值性。
繁忙的科研、教学、行政工作之余,宇文利还喜欢写诗、读书。他时常随身携带着一本内存三万余本书的电子书,并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三书”理论。他说,人的一生应该读三“本”书:一定要精读一本书,使其对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行塑造和改变;要通读一类书,让自己的研究领域更加精深;要广读一架子书,让自己的学识更加深厚,视野更加广阔。“对我来说,读书是最好的交往方式,希望所有年轻人都能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做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光明网记者郑芳芳)
【宇文利简介】
宇文利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副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杰出青年人才、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影响力标兵人物,北京市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专家、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资源共享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主持人,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文化政治与教育哲学。宇文利教授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PFI客座研究员,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大学学报国际编委,国内多所大学兼职教授。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2项。现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大课题子课题负责人,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高校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在《求是》、《北京大学学报》、《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个人专著3部:《中华民族精神现当代发展新论》、《中国人的价值观》(中、英、日文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论》;个人译著4部,有:《社会理论与教育:社会与文化再生产理论批判》、《教育哲学导论》、《公共教育》;参与翻译英国功利主义大师杰罗米·边沁的名著《论道德与立法的原则》;校译英国著名教育学家巴兹尔·伯恩斯坦的《教育、符号控制与认同》;主编、合著著作12部;曾获教育部高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大学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宝钢优秀教师奖等。
[责编:李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