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改革开放的科学方法论

改革开放的科学方法论

2018-10-09 09:52来源:贵州日报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刘佳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实现整体性现代化的国家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国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40年来,我们始终遵循改革开放的科学方法论,精准把握改革开放的力度、节奏、重心和策略,不仅使古老中国凤凰涅槃、破茧重生,更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世界第三方国家尽快实现国家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为方法论的改革开放

  对于个人、政党、国家而言,想问题、办事情必须要借助某一具体方法。问题可能只有一个,但是求解的方法或许有许多个。“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由于主体的站位、立场、知识、目的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对同一个问题的认知判断与方法选择就会千差万别。对诸多具体方法内在共性的提炼与逻辑建构,就是方法论。

  具体方法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寓于具体方法之中。而具体方法一定是受到社会历史条件限制的,不存在超越社会历史条件规定性的具体方法。因此,方法论也一定是社会历史范畴,方法论反映社会历史的现实条件、时代特征、国际关系和社会结果。启动于1978年的中国改革开放,其本质就是实现当代中国整体现代化转型的诸多具体方法的总和,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探索形成的实践范式,是由当代中国具体实际与世界历史发展的时代性特征共同决定的。

  作为方法论的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逻辑、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现代文明的发展逻辑、中国共产党的人民逻辑在当代中国的现实“合题”,具有三重规定性:

  改革开放是世界历史进程下中国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史与世界史的互动结果。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以及社会交往的普遍扩展,使各民族相互隔绝、相互分离的状态被打破,资本的逐利性、流动性、增殖性使其扩散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统一的世界市场由此形成,资本主义开辟世界历史。在经济全球化语境下,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孤芳自赏,否则只会被时代所抛弃,被历史所淘汰。融入世界历史,参与全球分工,推动全球治理,深化对外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建构现代国家的不二选择。

  改革开放是被实践证明了的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之所以是“关键一招”,就在于它能够解决中国面临的最现实、最迫切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是最重视“解决问题”的政党。历史与事实充分表明,只有坚定不移对内深化改革,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激发人民群众创造性和社会主体活力;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吸收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发展自己,才是解决中国最现实、最迫切问题的根本之路。

  改革开放是一个动态的社会历史过程,具有自我“扬弃”的方法论特质。中国改革开放已有40年,面对不同社会历史阶段的工作重心和难点,改革开放的战略设计与方法选择也有所不同。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加强顶层设计,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乡村振兴战略,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从深圳特区到雄安新区,这一系列变化表明,中国改革开放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是改革方法论与方法论改革相统一的过程,是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国家建构规律认知不断深化的过程。

  改革开放的方法体系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建构现代市场、现代社会、现代政府、现代法治、现代国家和现代政党的总体方法论。实现上述目标,还必须以一系列的具体方法和相应的配套政策为支撑,形成在总体方法论指导下的具体方法,这些具体方法的体系化建构就是方法体系。

  在战略规划方法方面。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国共产党是改革开放战略的领导主体、制定主体、实施主体和监督主体。一方面,我们党准确把握当代中国具体实际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立足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在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基础上,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安排,即从2020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坐标。另一方面,我们党将改革开放战略规划纳入国家法治体系中,显示出空前决心和顽强意志,压茬推进,接力奋斗,确保改革开放及其政策体系的长期性、连续性、稳定性、发展性,不因领导人个人意志改变而改变,不因外部环境变化而变化。

  在具体操作方法方面。1978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探索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具体操作方法,并以制度化形式固定下来,成为中国现代国家建构和国家治理“工具箱”的重要利器。一是试点改革方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试点改革的原初形态。试点改革就是选取一个或多个典型地方和部门单位,进行政策落地试验,跟踪、反馈政策执行情况,有助于积累改革试点经验,降低改革实施成本。二是巡视督查方法。巡视督查是强化政治担当,评估改革绩效的重要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统筹推进中央巡视工作改革,为深化新时代改革开放提供坚强政治保障。三是容错方法。改革开放就是过险滩、走独木桥,考验各级干部的智慧、勇气和胆识。容错机制的建立,不仅能够为广大党员干部撑腰打气,为激励全党全社会改革创新、真抓实干提供有力制度保证。四是学习方法。中国共产党重视学习,更善于学习。改革开放的新鲜经验是中国共产党最好的学习材料。上到中央政治局,下到基层党支部,都把学习改革开放的历史、理论、经验、方法作为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更好担负起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重任。

[责编:秦超]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把文艺创造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 提升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质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