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社论:重大的历史使命

社论:重大的历史使命

2018-10-23 11:16来源:人民网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殷切盼望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今天在北京隆重开幕。

  这次大会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的形势下召开的。大会将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指导,认真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的实践经验,确定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部署,动员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握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大会将选举产生新的中央领导机构。这是一次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的大会,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到今天,已经14年了。这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胜利前进的14年,是我们国家发生伟大变化、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14年,是党的历史和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大放光彩的14。抚今追昔,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更加坚信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更加拥护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对祖国的未来更加充满信心。

  14年的光辉实践,使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建设的具体实践紧密结合、从中国实际出发、为中国老百姓切切实实谋利益的社会主义。14年的历史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巨大成就;不进一步改革开放,就不可能取得现代化建设的更大成就。历史雄辩地说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立国之本同坚持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有机统一起来,是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社会主义,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大有希望、大有前途的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壮举,开了新生面,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引以自豪的。

  十三大以来的5年,是很不寻常的5年。这期间,我们遇到了国民经济在加速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遇到了1989年春夏之交发生的政治风波,遇到了历史上罕见的洪涝灾害,还遇到了国际政治风云的急剧变化。在尖锐、复杂的矛盾面前,我们党坚定沉着,作出一系列重大而正确的决策,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了社会稳定、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特别是今年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就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发表了极为重要的谈话。今年3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完全赞同这个谈话,高度评价这个谈话。在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和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精神的鼓舞和指引下,广大干部和群众思想更加解放,精神更加振奋,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这次重要谈话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会越来越充分地显示出来。历史已经说明,今后还必将进一步说明,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制度,中国共产党是全国各族人民信赖的党,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是指引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伟大旗帜。

  90年代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战略的关键年代,90年代中期是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在今后5年,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使国民经济再上一个新台阶,我们就能够实现小康,并为下个世纪向更高的目标攀登提供坚实的基础。80年代中期,城乡改革全面开展,国民经济发展很快,上了一个新台阶。今天,我们的经验更丰富,思路更开阔,改革更深入,开放更扩大,应当比80年代中期干得更好,也完全可以干得更好。

  一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就是一座路标。开好党的十四大,关系重大,意义深远。我们相信,在充分做好了各方面准备工作的基础上,来自祖国各地各条战线的1900多位代表,一定能不辜负全党5100万党员的重托,不辜负全国11亿人民的期望,把大会开好,开成一个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鼓舞全党和全国人民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大会。

  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责编:秦超]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 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性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