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思享家】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首页> 理论频道> 思享家 > 正文

【思享家】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18-11-06 17:21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主任、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研究员 韩文龙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于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举行。5日上午,习近平主席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了《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的主旨演讲。共有1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会,3600多家企业参展,这是世界上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大型国家级展会,是国际贸易发展史上的壮举。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中国向世界展示坚定支持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主动向世界扩大市场开放,让世界分享中国发展红利,深化国际经贸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和共同繁荣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中国坚持改革开放政策,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充分利用国内资源、市场、制度和人才等优势,重视国内国际经济联动效应,积极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

  当前,我国经济正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前三季度,我国经济总体运行平稳,经济增速、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等重要指标均保持在合理区间。但是,受到“三期叠加”和国内外环境变化的影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下行压力增大,企业等市场经济主体活力有待增强,防控风险的任务依然艰巨。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统筹国内国际两大市场、两种资源,增强国内国际经济发展的联动效应,释放经济发展新活力,增加经济发展新动力,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防范经济发展新风险。

  正如习近平主席在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中再次提到,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当前,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做好以下四点:

  一是“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构筑高质量发展的国内国际市场融合体系。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二大进口国,13亿多的人口规模和不断增加的消费潜力,使得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的生活资料消费大国,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使得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的生产资料消费大国。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既要依靠国内企业的生产和创新提高产品和服务供给质量,也需要发挥国际进口市场的调节作用,引导境外消费回流。面对庞大的海外市场,中国企业也要调整产品结构、以创新和品牌等提高自身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积极走出去,深耕欧美市场,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巩固和扩大对外出口贸易份额。只有实现国内国际市场的深度融合,才能进一步扩大中国的进出口总额,扩大产能国际合作规模,提升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增加本国消费者的获得感,实现中国与贸易伙伴的“双赢”。

  二是要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构筑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供给体系。尽管目前出现了“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但是从发展趋势看,全球化仍然是大势所趋。中国要积极主动融入全球化,就需要利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重点是要利用好有利于实现我国高质量发展的产业资本、技术、金融市场和科技人才等。坚持高水平“引进来”和大规模“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重视多层次和高质量的对外合作,在全球范围内构建中国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要素供给体系、创新供给体系、生产能力体系和消费市场体系。

  三是用好国内国际两类规则,争取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良好制度环境。当今世界,世界政治和经济秩序仍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主导的。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在以和平方式实现自身发展时,受到了一些国际规则的制约,甚至是一些国家的打压。当前,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为了实现正当的国家利益,谋求世界的和平发展,一方面要积极应对世界投资和贸易等规则变化带来的挑战,练好内功,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四个全面”,打牢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基础,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主动承担与自身实力和能力相符的国际责任,主动参与相关规则的制定,提高相关领域的制度话语权。

  四是要建立健全基于全球化的风险防控体系,确保高质量发展的国家经济主权独立性和经济金融安全性。全球化过程中投资便利化、贸易自由化、金融市场国际化、产品供给和要素流动全球化,既带来空前的发展机遇,也可能隐含了巨大的潜在风险。从一些南美洲国家发展的困境、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等教训可以看出,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同时,一定要建立健全与发展程度和开放程度相互适应的风险防控体系。重点是要建好金融和资本市场的“防火墙”,防止金融和资本市场的大起大落;提升本国企业的生产能力、创新能力和品牌能力,防止去工业化现象和制造业能力弱化;深耕国际市场,积极扩大出口,采取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进口策略,防止出现“进口依赖症”。

  通过主动扩大进口,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必将向中国老百姓释放进口“红利”,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释放新活力,增加新动力,拓展新空间;也必将让世界分享到中国开放的“红利”,为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 责编:李澍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把文艺创造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 提升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质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