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中国式治理论坛”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光明网讯(记者武鹏飞)11月18日,为更好总结与探讨有中国特色的改革与治理经验,由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学系、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治理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人民大学举行。本次学术研讨会以“改革开放40年:中国式治理论坛”为主题,聚焦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政府治理模式转型的经验与新时期中国政府治理面临的新课题展开讨论。
研讨会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李家福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原党委书记程天权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水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杨开峰教授分别致辞欢迎。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周志忍教授以“精细化管理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题演讲拉开了全体大会的序幕。周志忍在演讲中强调了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性,他指出,国家治理体系有两个要素,第一个是体制要素,即一套权威性的制度安排,如公权力边界、职能体系、相关主体的权责关系等;第二个是机制要素,即国家体制在实际运行中遵循的基础性程序和规则。国家治理能力正是治理体系和治理效能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他认为,目前我国的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既有强项也有弱项,既有先进的理念作为强有力的优势,也存在缺乏精细化等不足,因此要加强规则标准的明晰化,依靠精细化管理,把意识政策转化为可操作标准,推进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成福教授,以“中国治理:特色与经验”为主题,重点对比了中国与西方在历史上的治理模式的异同,指出国家治理是社会形塑的产物,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模式,进行怎样的制度安排,完全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他认为,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原因正是中国逐步找到了一套符合我们自身特点的,既延续了中国优秀传统,也吸收了马克思主义伟大思想的国家治理模式。张成福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国家治理经验,指出“以人民为中心”“党的领导”“民主集中制”“干部国家”“积极政府”“群众路线”等六大特色是中国成功的关键,也是中国发展的比较优势所在。
清华大学政治系主任张小劲教授发表了题为“城市竞争格局的演化及其对治理偏好的形塑”的主题演讲。他首先分享了关于中国城镇治理质量的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中国四十年来城镇迅速发展,从人口占比看,城市化率实现了从1978年的18%左右到现在52%-53%的巨大跨越。他谈到,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国家治理模式走过了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再到“城市中国”的发展脉络,不同于过去城市问题主要靠农村解决,在现代治理形式下,城市自身的治理具有了更加关键性的意义和连带性示范效应。他还表示,近些年中国城镇的基本发展出现了双拐点:一是2015年许多城市意识到流动人口对于治理的挑战;二是2017年提出的以北京和上海为代表的超大型城市治理新挑战。与当下发生的城市治理的质量和情形重大变化相适应,我国在城市治理的中观层面也适时做出了相应调整,在中央层面,顶层设计和顶层驱动的特点更加凸显;在地方上,大致出现了四种不同的路径选择,即止损型城市、转型化城市、强规划城市以及扩张型城市。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建忠研究员,以中国人事管理的变迁为切入点,发表了题“中国公共人事管理的转型与重构”的发言。他回顾了改革开放40年以来,尤其是2010年以来,我国人事管理所进行的反思和调整。李建忠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干部队伍建设坚持了鼓励有为的思路,通过正向的激励和负向的清理、约束,鼓励基层干部勇于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人事管理的价值导向更加强调“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在行政理念和实践路径上,政治性得到回归和强化,公职人员的公职意识得到加强,法制化程度也有所提升。
最后,美国中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授、原美国公共管理学会会长刘国材,结合美国治理模式,作了以“美国式治理的发展趋势”为题的发言,他认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之大、影响之深远令世界瞩目,其中公共行政和公共治理改革为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提供了非常大的贡献。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引进了很多西方有益的理论分析工具,但更重要是强调随着环境和价值的改变,做出适合时代的变革和调整。最后,刘国材表示,要加大力度把中国特色发展经验讲给全世界听,这样才会获得更好的效果。
本次研讨会还设置了五个平行分论坛。来自全国各地公共管理领域的6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代表分别围绕“体制改革与制度逻辑”“政策过程与数字管理”“地方政府与基层治理”“城市化与城市治理”“公共服务与协同治理”五个议题进行深入讨论。
研讨会最后,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学系主任祁凡骅教授主持会议闭幕式。闭幕式上,点评专家对五个平行论坛进行回顾总结,并对此次会议的优秀论文进行颁奖。经大会专家匿名评审,共5篇论文脱颖而出,被评为优秀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