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学科建设论坛:大国关系与全球治理”研讨会召开
首页> 理论频道> 会议快讯 > 正文

“学科建设论坛:大国关系与全球治理”研讨会召开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18-12-29 09:2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网讯 12月24日,“学科建设论坛:大国关系与全球治理”在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举办。论坛由世经政所国际战略室和全球治理室共同承办,来自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外交学院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参与活动并进行了深入研讨。

  论坛第一节的讨论议题为“大国关系:权力与利益的博弈”,围绕进入战略竞争阶段的中美关系,几位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见解。中国社科院《当代亚太》编辑部主任、研究员高程分析了历史上大国竞争的几种场景,她还讨论了在中美关系中,中国要避免寄望在美国体系内获得持续增长的误判,做好可能自身长期经营的准备。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国际政治科学》执行主编、副教授漆海霞教授从联合国会议投票中各国同中美两国的差异度出发,分析了中国与世界大国家关系的走向。针对其他国家在中美之间寻找平衡的特点,总结中国的策略是增长实力和深化伙伴关系。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国际政治理论室主任、研究员徐进研究员认为,在“大国无战争时代”,国际秩序转换过程中的不明朗竞争有几种模型同时存在:撇弃现有框架、另起炉灶、更新规则主题,以及秩序内部的角力。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安全室副主任、副研究员杨原研究员将大国战略竞争分为位置竞争和空间竞争,其中空间竞争实质上是讨价还价(bargain)的过程,战争是其中一个选项。虽然在“大国无战争时代”,战争威胁的可置信度下降,但并不意味战争威胁失去了意义,大国竞争更多演变为决心的较量。因此中美竞争是否具备缓和机制、如何触发并利用好这种机制是中美关系的重要问题。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国际政治理论室副主任、研究员郎平从网络空间切入大国关系,阐释了网络空间权力形态的两个特点:一方面从政府向私营机构的扩散,并且后者掌握了主要的基础设施和数据;另一方面大国博弈向网络空间的延伸,聚焦在中美关系上,就表现为科技发展的竞速和规则塑造的争夺。袁正清研究员、宋泓研究员、李东燕研究员相继对上述发言进行总结评论,并抛出中国在现有国际组织中承担何种角色等问题,发言学者也对各种问题进行了回应。

  第二节设定的研讨主题为“国际制度竞争视野下的大国关系与全球治理”,主要围绕制度和治理层面的大国博弈进行讨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节大磊认为,在之前的中美关系中,意识形态被刻意淡化了,但进入战略竞争时代,美国在意识形态方面做文章的力度正在加强。清华大学经济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管传靖认为,中国加入WTO以后,中美之间在政策空间的竞争烈度越来越强,其中的关键是技术创新度与领先度。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任琳分享了对开放之于崛起国的意义展开思考,她从对开放的经贸、开放的金融、开放的治理(以开放的心态提供公共产品)这分析三种层次的开放的阐释出发,强调即成大国是否能容忍崛起国的开放乃至是否真的希望自身和崛起国谋求开放等问题,关键取决于由谁来设定议程、定义开放。这是因为在崛起的不同阶段,存在对开放的不同定义,开放之于崛起国的作用和意义也不一样。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副所长、研究员姚枝仲指出,美国对规则的调整在奥巴马政府时期就已经开始了,表现出一方面重塑规则、一方面拉拢中国的意图。特朗普政府的变化是没有明确的推动新全球化的目标,而且惯于使用威胁手段抑制发展中国家。邹治波研究员、薛力研究员、宋锦副研究员,外交学院《外交评论》主编陈志瑞分别从中国的应对策略、大国竞争的另一种思路、全球治理中“第三条道路”等角度进行点评并参加讨论。

  活动由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赵芮书记主持,张宇燕所长致辞并作总结。张宇燕研究员指出,从博弈论的角度看,中美之间关键要确定彼此核心利益,找到双方维持关系的可接受的最低点。针对当下国际多边主义领域中出现的“退群”现象,他还强调美国不是要退群,而是要“以退为进,以破求立”。他建议中美谈判不要就个别问题一事一论,而应扩大谈判的议题规模,展现出互有胜负的谈判局面,从而降低谈判难度,有利于双方达成协议。

  (作者:孙振民、郑海琦)

[ 责编:李澍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把文艺创造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 提升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质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