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讯 12月24日,“学科建设论坛:大国关系与全球治理”在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举办。论坛由世经政所国际战略室和全球治理室共同承办,来自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外交学院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参与活动并进行了深入研讨。
论坛第一节的讨论议题为“大国关系:权力与利益的博弈”,围绕进入战略竞争阶段的中美关系,几位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见解。中国社科院《当代亚太》编辑部主任、研究员高程分析了历史上大国竞争的几种场景,她还讨论了在中美关系中,中国要避免寄望在美国体系内获得持续增长的误判,做好可能自身长期经营的准备。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国际政治科学》执行主编、副教授漆海霞教授从联合国会议投票中各国同中美两国的差异度出发,分析了中国与世界大国家关系的走向。针对其他国家在中美之间寻找平衡的特点,总结中国的策略是增长实力和深化伙伴关系。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国际政治理论室主任、研究员徐进研究员认为,在“大国无战争时代”,国际秩序转换过程中的不明朗竞争有几种模型同时存在:撇弃现有框架、另起炉灶、更新规则主题,以及秩序内部的角力。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安全室副主任、副研究员杨原研究员将大国战略竞争分为位置竞争和空间竞争,其中空间竞争实质上是讨价还价(bargain)的过程,战争是其中一个选项。虽然在“大国无战争时代”,战争威胁的可置信度下降,但并不意味战争威胁失去了意义,大国竞争更多演变为决心的较量。因此中美竞争是否具备缓和机制、如何触发并利用好这种机制是中美关系的重要问题。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国际政治理论室副主任、研究员郎平从网络空间切入大国关系,阐释了网络空间权力形态的两个特点:一方面从政府向私营机构的扩散,并且后者掌握了主要的基础设施和数据;另一方面大国博弈向网络空间的延伸,聚焦在中美关系上,就表现为科技发展的竞速和规则塑造的争夺。袁正清研究员、宋泓研究员、李东燕研究员相继对上述发言进行总结评论,并抛出中国在现有国际组织中承担何种角色等问题,发言学者也对各种问题进行了回应。
第二节设定的研讨主题为“国际制度竞争视野下的大国关系与全球治理”,主要围绕制度和治理层面的大国博弈进行讨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节大磊认为,在之前的中美关系中,意识形态被刻意淡化了,但进入战略竞争时代,美国在意识形态方面做文章的力度正在加强。清华大学经济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管传靖认为,中国加入WTO以后,中美之间在政策空间的竞争烈度越来越强,其中的关键是技术创新度与领先度。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任琳分享了对开放之于崛起国的意义展开思考,她从对开放的经贸、开放的金融、开放的治理(以开放的心态提供公共产品)这分析三种层次的开放的阐释出发,强调即成大国是否能容忍崛起国的开放乃至是否真的希望自身和崛起国谋求开放等问题,关键取决于由谁来设定议程、定义开放。这是因为在崛起的不同阶段,存在对开放的不同定义,开放之于崛起国的作用和意义也不一样。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副所长、研究员姚枝仲指出,美国对规则的调整在奥巴马政府时期就已经开始了,表现出一方面重塑规则、一方面拉拢中国的意图。特朗普政府的变化是没有明确的推动新全球化的目标,而且惯于使用威胁手段抑制发展中国家。邹治波研究员、薛力研究员、宋锦副研究员,外交学院《外交评论》主编陈志瑞分别从中国的应对策略、大国竞争的另一种思路、全球治理中“第三条道路”等角度进行点评并参加讨论。
活动由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赵芮书记主持,张宇燕所长致辞并作总结。张宇燕研究员指出,从博弈论的角度看,中美之间关键要确定彼此核心利益,找到双方维持关系的可接受的最低点。针对当下国际多边主义领域中出现的“退群”现象,他还强调美国不是要退群,而是要“以退为进,以破求立”。他建议中美谈判不要就个别问题一事一论,而应扩大谈判的议题规模,展现出互有胜负的谈判局面,从而降低谈判难度,有利于双方达成协议。
(作者:孙振民、郑海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