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以典启智 以文化人——深刻认识习近平用典的价值意蕴

以典启智 以文化人——深刻认识习近平用典的价值意蕴

2019-02-15 16:28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廖志诚

  无论是从早期的《摆脱贫困》还是《走在前列干在实处》,亦或是十八大之后在国内外重要国务活动中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和著作中,习近平总书记都频繁使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经典,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彰显了坚定的文化自信,展现了深遂的中国智慧,阐释了独特的中国道路。

  一、彰显了坚定的文化自信

  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广泛、更基础、更深厚的力量,发挥着精神支柱的作用。文化自信首先就体现在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上。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并从中凝结了许许多多的智慧,创造了迄今为止人类唯一从未中断过的中华文明。中国传统文化闪耀着中华文明的灿烂光辉,理应成为中华儿女自尊、自信、自豪的源泉。

  在全球化时代,各国之间命运相连、国运相通,我们不可能离开世界独善其身,所以我们要善于从其他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中汲取养分,以助力自身的发展。但是,这些都只能是我们发展的外部条件,具有不确定性。做好中国的事情,讲好中国故事,说到底还是要靠自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站立在 960 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 13 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因此,“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始终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而且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典范,总是能够根据当时的语境,十分巧妙地援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典,或名言警句、或名人轶事、或神话故事、或寓言传说,以此来阐明深刻的道理,时刻不忘在新时代赋予其当代的价值和意义。比如,习近平总书记以“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来突出治国理政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以“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来说明领导干部必须加强自身修养的重要性;以“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来强调勇于实践的重要性;以“学者非为仕,而仕者必为学”来阐明处理好学习与做官的关系;以“智者求同,愚者求异”来明示国际交往的原则;以“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来凸显改革创新的重要性。凡此种种,举不胜举。这些用典不仅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熟悉程度,也彰显了高度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们诠释了“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丰富内涵。

  二、展现了深邃的中国智慧

  在当下复杂的国际背景之下,如何维护世界体系的和谐稳定、重构世界文明秩序,是摆在世界各国眼前的现实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现和发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人类历史上诞生过许多伟大的文明,中华文明就是其中一支享誉世界的独特文明谱系,其间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中华民族独特的包容和智慧,为世界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如提倡“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交往原则、崇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坚守“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主张、笃信“德不孤,必有邻”的处世准则、强调“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发展路径、追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和合境界,等等。这些产生于久远年代的朴素道理,展现了中华民族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远见卓识。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以自己独特的智慧,矢志不渝地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在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会议场合和对外交往中,习近平总书记适时地向世界各国阐释和推广中国的主张和智慧。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演讲中提出“计利当计天下利”,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指出“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强调“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在比利时《晚报》发表的文章中提到“智者求同,愚者求异”等,这些用典不仅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向世界传递了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的积极信号,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认同,塑造了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贡献了智慧。

  三、阐释了独特的中国道路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回望历史,我们取得的伟大成就离不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如何向人民群众乃至世界各国人民解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事关到人心向背和外部环境安全等方面的重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考察和对外交往时,时刻不忘以各种方式对世界各国人民阐释中国道路,努力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其中,最常用的方式就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引经据典,用以阐明中国道路的独特性和丰富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经典,阐释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道路的独特价值取向,把人民高高举过头顶,要求领导干部要时刻牢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要做到心中有民,努力多做争取民心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表示,“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时刻牵挂老百姓的疾苦,引用郑板桥的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来强调深入基层的重要性,要求领导干部要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为民分忧,为民解忧,实实在在地替老百姓干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习近平总书记也经常引用经典,阐释德法并举是中国道路的独特治理方式。道德与法律各有所长,相互补充,有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一起推动中国不断向前发展,所以,不可偏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所以要求全体人民群众要“严私德、守公德、明大德”,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都要加强道德修养。他以“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告诫大家,道德修养的前提在于“静心”,唯有静心修身,淡泊名利才能登高望远,从长计议,做出利国利民的正确选择。习近平总书记不仅要求以德治国,还倡导全面依法治国,强调“法者,天下之准绳也”“道私者乱,道法者治”,一个国家,只有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制度和司法体系,才能为人们的行为提供可供执行的标准,确保社会秩序的安定稳定,为干事创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正所谓“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对于治国安邦而言,立法是基础,法出必行则是关键,“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一定要让守法者得到肯定,违法者受到惩罚,如此则是非清楚、黑白分明,为人们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扬善抑恶,营造人人舒心、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因此,只有德法并举才能为开辟中国道路的新境界创造有利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还引用经典阐释改革创新是中国道路的独特发展思路。常用“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来阐明时移世易的道理,要求“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只有把握现实节奏、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方能始终走在前列,获取胜利,否则“不日新者必日退”。因此,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些经典引用充分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时代变化与创新发展之间内在关系的深刻把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革命品质。正是由于执着于改革创新,中国共产党才领导人民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新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总是以恰如其分的引用,使本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所走的道路有更加全面且清晰的了解,有利于增进互信,推动合作,实现共赢,为推动世界治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作出新贡献。

[ 位置: 首页> 理论频道> 理论专稿 责编:李澍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提高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