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中国政治的逻辑:理论和实践》
首页> 理论频道> 新书推荐 > 正文

《中国政治的逻辑:理论和实践》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19-03-28 16:0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图书简介

  作为人类最高的学问和科学之科学的政治学一直探讨的主题就是政治的内在逻辑,这既包括探求理想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制度,也包括追求美好的政治实践和政治生活。纵览古今中外,当今中国政治愈发显示出在这两个方面的鲜明特色和强大优势。为此,从理论和实践上把握中国政治的逻辑成为政治学人的不懈追求,这可以为人类对美好社会制度的需求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中国政治的逻辑:理论和实践》

孙培军:《中国政治的逻辑:理论和实践》,知识产权出版社2018年12月版

  《中国政治的逻辑:理论和实践》是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研究”创新小组的一项重要科研成果。本项研究结合党和国家的政策要求、理论界的学术追求和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从政治学的视角,通过三大篇章来研究西方民主政治的逻辑、中国政治的理论逻辑、中国政治的实践逻辑。从排篇布局上来看,该书内容丰富,逻辑清晰,有理论深度和现实关照。具体来说:

  首先,弄清和批判西方民主政治的逻辑。一是对西方民主政治进行历史渊源的追溯和制度设计的考究。一方面既从历史渊源上对民主进行“定量”研究,分析“民”的数量多少,“主”的范围大小;又对民主进行“定性”研究,指出原初的民主不同于今天的民主,是直接而非代议、抽签而非选举、个人轮流而非政党竞争。另一方面从制度设计上强调民主应该是是作为价值的民主和作为政体的民主的集合,自由、共和等价值和民主关系错综复杂。尽管民主旨在追求最好政治制度,但其在“名”和“实”、“形”和“神”之间经常存在游离,由此民主的质量问题愈发重要。

  二是从民主实践上剖析西方民主的三大支柱(选举制度、议会制度和政党制度)分别出现选举异化(选举的经济性、选举的阶级性、政治冷漠、选举后的治理困境)、行政集权(行政与立法的关系、行政自身问题)和政党衰落(反对政治、功能弱化)的现实运行困境,在此基础上批判性地揭示了西方民主话语在中国传播存在的民主普世化、民主选举化、民主美国化和民主虚范化等四个传播误区。

  其次,分析中国政治的理论逻辑。着重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在制度选择、特点和优势等领域凸显与西方民主的差异。

  最后,研究中国政治的实践逻辑。一方面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以及需要在实践中要坚持和发展的几个方面(改革与稳定的关系、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的关系、执政党-国家-社会的关系、制度和文化的关系、域外经验和本土实践的关系)。

  另一方面,分门别类地研究中国民主政治实践,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是基本政治制度,更是新型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两个是基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这是“独特的、独有的和独到的”政治制度)以及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政治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和纪律建设,以及制度建设等)六个方面的实际运行情况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存在的问题、原因和对策。

  总之,这本书希冀从学术角度讲清民主政治的理论和实践,并在弄清西方政治逻辑基础上,批判性地比较中西民主政治理论和实践逻辑的异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进行分析和作出说明。

  作者简介:孙培军,山东临沂人,复旦大学政治学博士,德国慕尼黑大学访问学者,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政治理论教研室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政府与政治、中国共产党、基层民主与治理、社会稳定等领域,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出版专著1部(《以政党为中心:中国社会抗争治理结构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年版,24万),编著1部(《世界主要政党规章制度文献▪新加坡》,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年版,29.5万字),合著7部(《不忘初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永葆朝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增订本),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和文章40多篇。

 

[ 责编:郑芳芳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如何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好在哪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