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中国政治的逻辑:理论和实践》
首页> 理论频道> 新书推荐 > 正文

《中国政治的逻辑:理论和实践》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19-03-28 16:0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图书简介

  作为人类最高的学问和科学之科学的政治学一直探讨的主题就是政治的内在逻辑,这既包括探求理想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制度,也包括追求美好的政治实践和政治生活。纵览古今中外,当今中国政治愈发显示出在这两个方面的鲜明特色和强大优势。为此,从理论和实践上把握中国政治的逻辑成为政治学人的不懈追求,这可以为人类对美好社会制度的需求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中国政治的逻辑:理论和实践》

孙培军:《中国政治的逻辑:理论和实践》,知识产权出版社2018年12月版

  《中国政治的逻辑:理论和实践》是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研究”创新小组的一项重要科研成果。本项研究结合党和国家的政策要求、理论界的学术追求和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从政治学的视角,通过三大篇章来研究西方民主政治的逻辑、中国政治的理论逻辑、中国政治的实践逻辑。从排篇布局上来看,该书内容丰富,逻辑清晰,有理论深度和现实关照。具体来说:

  首先,弄清和批判西方民主政治的逻辑。一是对西方民主政治进行历史渊源的追溯和制度设计的考究。一方面既从历史渊源上对民主进行“定量”研究,分析“民”的数量多少,“主”的范围大小;又对民主进行“定性”研究,指出原初的民主不同于今天的民主,是直接而非代议、抽签而非选举、个人轮流而非政党竞争。另一方面从制度设计上强调民主应该是是作为价值的民主和作为政体的民主的集合,自由、共和等价值和民主关系错综复杂。尽管民主旨在追求最好政治制度,但其在“名”和“实”、“形”和“神”之间经常存在游离,由此民主的质量问题愈发重要。

  二是从民主实践上剖析西方民主的三大支柱(选举制度、议会制度和政党制度)分别出现选举异化(选举的经济性、选举的阶级性、政治冷漠、选举后的治理困境)、行政集权(行政与立法的关系、行政自身问题)和政党衰落(反对政治、功能弱化)的现实运行困境,在此基础上批判性地揭示了西方民主话语在中国传播存在的民主普世化、民主选举化、民主美国化和民主虚范化等四个传播误区。

  其次,分析中国政治的理论逻辑。着重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在制度选择、特点和优势等领域凸显与西方民主的差异。

  最后,研究中国政治的实践逻辑。一方面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以及需要在实践中要坚持和发展的几个方面(改革与稳定的关系、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的关系、执政党-国家-社会的关系、制度和文化的关系、域外经验和本土实践的关系)。

  另一方面,分门别类地研究中国民主政治实践,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是基本政治制度,更是新型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两个是基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这是“独特的、独有的和独到的”政治制度)以及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政治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和纪律建设,以及制度建设等)六个方面的实际运行情况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存在的问题、原因和对策。

  总之,这本书希冀从学术角度讲清民主政治的理论和实践,并在弄清西方政治逻辑基础上,批判性地比较中西民主政治理论和实践逻辑的异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进行分析和作出说明。

  作者简介:孙培军,山东临沂人,复旦大学政治学博士,德国慕尼黑大学访问学者,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政治理论教研室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政府与政治、中国共产党、基层民主与治理、社会稳定等领域,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出版专著1部(《以政党为中心:中国社会抗争治理结构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年版,24万),编著1部(《世界主要政党规章制度文献▪新加坡》,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年版,29.5万字),合著7部(《不忘初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永葆朝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增订本),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和文章40多篇。

 

[ 责编:郑芳芳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 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性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