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山西农业大学副研究员、科技处副处长 温永峰
农业高校作为教育事业和农业农村发展的结合体,要兼顾教育事业优先和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两个优先”。这“两个优先”,不仅与高等农业教育事业密切相关,而且是高等农业教育事业发展的遵循。作为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如何既准确把握国家“双一流”建设的内涵要求,又紧密对接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现实需求?笔者认为,积极践行“两个优先”,将是地方农业高校抢抓发展机遇、勇于责任担当的不二选择。
践行“两个优先”,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地方农业高校要围绕回答“谁来种地”“谁来振兴”的时代之问,抓好人才培养这个关键。坚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复合应用人才相结合,采用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两个阶段统筹培养的模式,实行弹性学制、小班授课、导师制、动态管理等方式,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和训练,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其次,积极适应“三产融合”发展,推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在课程体系中设置跨学科课程和多类型课程模块,强调实践教学环节,实行校企(地)协同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具备“一专多能”的高素质人才。坚持大类培养和个性培养相结合,“厚基础、宽口径”,配套制定大类招生与专业分流管理办法,采取“2+2”或“1.5+2.5”的宽口径培养模式,为更多的学生提供适合成长和成才的路径。实行弹性修业年限,分类制定转专业办法,建立灵活的学分和考核制度,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
再次,坚持学历教育与能力提升相结合,在破解人才瓶颈制约上下功夫,培养高等学历人才的同时,还要面向乡村基层干部和涉农人员开展成人学历提升教育,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技骨干、大学生村官以及“三农”党政干部等基层人才开展能力提升培训。
践行“两个优先”,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强化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地方农业高校要围绕区域产业链,部署科技创新链,“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让科技助力地方发展。”
一是要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的作用,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围绕农业科技前沿和地方重大发展需求,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增强农业科技原始创新力,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二是要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以信息化主导的智能农业,生物技术引领的农业生物制造产业为导向,提升改造传统学科,发展上游学科和下游学科,强化农科优势,以高科技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以地方农业特色为基础,有效汇聚校内外创新资源,加强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产业技术联盟等科研平台建设,加强科研团队建设,积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三是要培育壮大地方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新动能,开展覆盖全产业链的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全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充分发挥智库作用,深化体制机制创新研究,结合农科特色和研究基础,搭建“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中心”等平台,组织师资力量,深入一线开展调查,聚焦“三农”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提供信息咨询和智力支撑。
践行“两个优先”,必须以服务社会为己任,助力脱贫攻坚行动。第一,地方农业高校要瞄准当地贫困地区的产业需求,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引导,整合校内资源,完善体制机制,成立领导组,设立专项资金,签订合作协议和任务书,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组建服务团队,开展农业技术示范与推广。
第二,帮扶当地特色农业产业,打造新产业和经济增长点,实施循环经济模式,及打造品牌和提质增效示范项目等,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发展新业态,形成“学校(学院)—市县—专家—团队—农户”的扶贫新模式。
第三,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对深度贫困地区的在校生建档立卡,在国家励志奖学金、校内奖助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助学贷款及研究生“三助一辅”等方面予以帮扶。对毕业生就业创业实行“扶上马、送一程、做后盾”的帮扶模式。
践行“两个优先”,必须以文化引领为使命,培养师生“三农”情怀。地方农业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区域特征的历史积淀、办学精神和价值取向,这种文化具有很强的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成为凝聚师生的精神纽带、服务社会的情感桥梁。要深入挖掘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优秀历史文化资源,涵养优良的教风学风校风,形成特色鲜明的办学理念和大学精神,让服务“三农”成为最深的“底色”,成为师生的自觉追求。充分发挥文化引领社会进步功能,担负起传承优秀农业文化、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激活文化基因、共建共享文明成果的使命,不断提升社会服务的内涵和质量。重视发挥文化育人长久性的特点,坚持立德树人,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培养大学生学农、爱农、事农情怀。强化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多方力量参与到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营造全社会重农敬农、爱农支农的浓厚氛围。
地方农业高校作为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优良办学传统,发挥高校基本职能,自觉肩负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使命,为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