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 郑芳芳)9月20日,由中宣部宣教局、光明日报社共同主办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工程第99场活动,在中国商飞举办。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吉林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韩喜平,作题为《中国梦:现代化的中国实践和中国智慧》的演讲,并就现代化建设的中国经验与世界意义,与观众及网友进行了交流互动。
“从三民主义到社会主义,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振兴中华’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历史变迁折射出中国一条曲折而又充满希望的复兴之路。”活动现场,韩喜平言古及今,旁征博引地指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辟的现代化道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来持续探索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
“现代化是一个多层面的进程,它涉及到人类思想和行为所有领域的变革,需要长期探索和实践。”韩喜平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在于“创新”,以文化创新引领科技和制度创新以及其他方面创新,以科技创新促动思想和制度创新以及其他方面创新,以制度创新保障文化创新和科技创新成果以及其他方面创新成果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我国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韩喜平从历史进程和具体动态两个方面阐释了中西方现代化进程的不同。“从历史进程,中国现代化经历了从‘外源被动型’到‘内生自主型’的转型发展。从具体动态,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我国发展则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是叠加发展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之所以能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形成,是因为我们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改革作为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第二次革命’,在于改革开放的坚定性、持续性、渐进性、全面性、系统性和人民性特征,这既契合了现代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性的要求,也契合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对发展战略的人民性的要求。”在此基础上,韩喜平进一步指出,以民族复兴为内涵的中国现代化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根本点在于:中国具有鲜明的“天下观”、“国家观”和“民族观”,而且荷载中国近现代以来的沉重的历史诉求,体现了鲜明的“群众观”、“历史观”和“实践观”,因而不可能完全是一个个人实现富足的梦想,更多地表现为整个民族复兴的梦,国家富强的梦,人民幸福的梦。“为了实现这一民族国家整体的梦想,只有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追求整体人民的幸福解放。”韩喜平强调,中国现代化理论和实践为解释现代化提供了一种新话语,为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范式,打破了西方现代化的话语霸权,构建了发展中国家进入发达阶段的全新逻辑和实践范本,对当今世界走出现代化的认识误区,尤其对发展中国家走出现代化的实践困境具有重大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韩喜平现场寄语广大中国青年,必须对当前中国的地位与发展有一个清醒的认知,并将“小我”融入“大我”,把学习的具体目标、人生的长远目标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目标结合起来,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本场活动由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光明网承办。光明网、光明日报客户端、光明网新浪微博对活动进行了现场直播。200余名中国商飞公司干部职工在现场聆听了讲座,全国各地的236万网友收看了节目,19.9万网友通过微博、论坛等参与了交流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