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钟钰、牛坤玉、刘明月
粮食安全和脱贫攻坚是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两大主题,脱贫攻坚是重中之重,粮食安全是首要任务。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其中“不愁吃”与粮食生产密切相关,解决“不愁吃”问题为脱贫攻坚提供了长效内在动力和外在保障,是巩固扶贫攻坚成果、防止系统性区域性返贫的最重要物质基础。
通过实地调研,笔者发现部分地区,特别是在一些脱贫攻坚任务较重的地区,在推进脱贫攻坚的具体过程中,存在没有将脱贫攻坚和粮食安全有效衔接、统筹考虑的问题。
一是对粮食生产综合能力建设投入不足。粮食作物多被挤压在中低产田上,而中低产田受自然灾害影响大,产量不稳定。为此,一方面要注重将粮食作物分配在较高产田,最大限度减少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另一方面,这些中低产田增产潜力巨大,若能真正做到旱能灌、涝能排,同样可以实现增产增收。要加大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适度提高对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补贴标准,从而真正实现各类产田土地平整、机械耕作、旱涝保收。
二是大幅调减粮食作物面积,粮食自给率不断下降。一些地区在脱贫攻坚、产业振兴中将粮食视为低效作物进行大幅调减,导致粮食自给率不断下降,口粮调入量居高不下。为此,应高度重视粮食作物的重要性,使其与经济作物合理搭配,确保合理的粮食自给率。建立粮食安全与脱贫攻坚的有机对接机制,提高对粮食安全的认识,充分评估经济作物种植风险,以及粮食安全一旦出现问题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总体而言,随着粮食调入规模越来越大,对粮食的长距离运输以及分销体系也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部分贫困地区的粮食流通仍然依靠市场自发形成的小规模分散流通机制,无形中加剧了粮食安全的风险和隐患。粮食产销平衡区向销区滑落有客观原因,更有对粮食安全保障认识不足的因素,特别是在主产区大幅增产、全国粮食连续获得14年丰收、总量基本平衡的形势下,产销平衡区粮食生产压力减小,对国家和粮食主产区依赖增加。长此下去,不仅会导致产销平衡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下降、区域供需平衡能力进一步削弱,而且造成粮食产业风险高度累积,给粮食“不愁吃”的长效保障机制带来重大隐患。
此外,脱贫攻坚的乡村经济结构调整要考虑到种植高附加值的作物暗藏的风险。由种大田作物到种高附加值经济作物是地方政府助力脱贫的首要选择。然而,很多地区区域性的跟风种植经济作物,可能在短时间内市场急速饱和,从而出现系统性的风险,不利于脱贫攻坚的实现。调研也发现,有些区域在地势比较低的水田地区种植经济作物,致使该经济作物被淹,农民损失严重。
明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从现在看,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特别是粮食“不愁吃”的目标可望如期实现。但是“不愁吃”的保障机制还存在明显短板,亟待补齐和巩固。
一是要建立脱贫攻坚与粮食生产的辩证统一关系,不能将两者割裂起来,甚至对立起来。在传统粮食优势种植区,要加快补齐农田基建、统防统治、社会化服务的短板,降低粮食种植成本,同步推广优质品种、绿色高效种植模式,提高粮食生产收益。做大做强薯类、青贮玉米等特色粮食作物,发挥其高产优势,实行区域内粮食品种统一化、专用化和优质化,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产业保障。
二是粮食主产区和销区要双向发力,加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根基。销区要确保一定的粮食自给水平,以2006-2008年自给率为基数,设定自给率考核标准。平衡区要立足实现农村人口或城乡居民口粮完全自给,饲料用粮、工业用粮依靠市场调剂。将这些指标纳入全省粮食发展目标,通过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予以考核落实。
三是要提升销区和平衡区粮食流通保障能力。流通保障能力涵盖通畅高效的运输体系、完善可靠的仓储体系、经销商主导与政府有效调控相结合的运营体系。要加大投入,建立起产区与销区、平衡区之间高效的运输仓储系统。一方面多渠道开发仓储设施,为经销商提供租赁服务,建立共享式仓储,解决其夏季无法存粮、冬季调粮困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完善粮食购销网点体系,依据主销区的交通条件、服务辐射半径等,构建不同级别的粮食分销网点,实现粮食流通便捷、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