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 陈康令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人力资源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依托。要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
要培养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要花大力气培养人才发自内心的自信。这种自信一方面源于教育者对受教者的教育,另一方面需要受教者用心灵去感悟和获得。只有将两种途径结合起来,才能使这种自信在内心生根、发芽,成为一种牢固的意志品质和昂扬的精神风貌。对此,我们可以从古、今、中、外四个维度落实和开展真正自信的养成。
一、以学校教育为载体,积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思想,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在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及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都明确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无论是“绎新籀古,弘扬传统”还是“周虽旧邦,其命维新”,都启示我们要用继承创新走向伟大复兴。现在学校中的文、理、医、工各学科专业课程会涉及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有充分的文化自信,还应当注重“以学为中心”,要循循善诱、春风化雨,除了传授核心知识之外,要让学生学会触类旁通、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志趣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以及责任和担当意识。
二、以媒体网络为平台,主动关心当今中国和世界的关系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事风云变化,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非常大,仅仅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显然是不够的。我们应用好信息化的方法来引导广大青少年和在校大学生正确把握中国与世界的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用好互联网思维,继续完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和学习模式,进一步提升育人效果的时效性,推动正能量的表达和传播,及时应对话语陷阱和思想误区。比如应引导学生用新媒体手段去获取更多正面的知识和信息,鼓励学生平时主动上网看热点新闻和精彩评论,更加及时和直观地了解中国如何和为何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进步,以及对人类的发展进步意味着什么。这些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和精彩写照。
三、以仪式教育为延伸,切实弘扬和传承家国情怀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有着丰富的仪式教育资源。近年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在最高层面与时俱进地建章立制,中国之礼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作用日益凸显。例如,2017年确立中国特色功勋荣誉表彰制度体系;2018年起设立烈士纪念日;2019年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2020年举行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等。学校应继续积极配合好组织丰富多彩的庆祝和纪念活动,让学生全方位地参与其中。“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讲究家国情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有机统一的。在书本的教育之外,国家、社会、家庭应进一步更好形成合力弘扬优良家风。社会各界应树立优秀的新时代青年典型,表扬和肯定学生在家尽孝的表现,但务必要把握好尺度、切不可流于形式和“复古”封建糟粕。各方为学生在家过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创造更好条件,让文化的血脉和文明的基因代代传承。
四、以国际交流为契机,努力讲好中国故事
在国际交流的过程中,中国青年在做到海纳百川、包容天下的同时,应在言行举止中充分体现自信和展现主人翁意识。但在过去一段时间,在一些国际性的中外学生交往活动中,却出现了中国青年讲着最溜的英语、展现着最大的不自信的情况。青年人要成为“民间外交家”,首先要做的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从对中国发展经验的总结概括、到与西方模式的比较分析、再到英语口语和文字的运用水平,大部分学生依然有着巨大的上升空间。讲好中国故事其实是一门新兴的而且很深的学问,不仅需要学者、记者等专业人士去落实,也需要相关学生们去践行。无论是在出国交流或留学前,还是在和留学生接触前,大家应该多阅读和观看知名专家在国际舞台(比如在大学、媒体、智库等)的演讲和辩论素材,他们常常能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说清楚,全球影响力和说服力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