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准确全面把握“十四五”规划建议的重大意义和亮点
首页> 理论频道> 光明独家 > 正文

准确全面把握“十四五”规划建议的重大意义和亮点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0-11-09 11:2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作者:中国政治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兼中国社会科学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 张树华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

  这段重要讲话,为我们理解“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的国内国际环境提供了重要指引。

  在“十四五”期间以至未来十五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进程将加速推进。经济全球化在后疫情时代因动能衰减、阻力上升,很可能出现中短期的新一波阶段性回潮甚至大幅度退缩,整体上仍处于新旧转型、模式更新和特征重塑的历史转型期;全球金融危机再度发生和世界经济整体衰退的风险也仍然存在。

  在这种动荡变革期中,国际力量“东升西降”“南升北降”态势正在加速演进。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崛起仍然是影响国际秩序的关键变量;与此同时,国际社会的分裂甚至局部碎片化特征更趋严重,西方国家在霸权地位继续衰落同时,仍能在一定程度上主导国际秩序。这些外部环境变化,都会使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拓展全球市场面临着更加错综复杂、变乱交织的国际环境。

  “十四五”规划具有多方面的特殊重大意义

  从国内看,我国在进入新发展阶段后,迎来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紧迫任务,还面临着在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重大历史使命。“行百里者半于九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到了可期可见的新时代,爬坡向上的难度也在增加,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前所未有。在这样的历史关键期,谋划我国发展既需要有中短期的科学规划,也需要有战略性的中长期远景目标。过去我们制定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一般是规划五年,展望十年。此次全会审议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对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十五年展望。与历次五年规划(计划)相比,此次全会审议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具有多方面的特殊重大意义。

  第一,这是基于党的十九大关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步走”战略安排提出来的。党的十九大确定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的两个阶段安排。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因而,这次远景目标是根据“两步走”战略安排提出来的,同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一中、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第二,这体现了“十四五”规划与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之间“基础”与“引领”的辩证关系。二〇二〇年我们将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第一个全面就要转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来,这是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又一重大目标。未来五年是开局起步的五年,明确未来五年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十分重要,它将为实现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奠定重要基础。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则对“十四五”规划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规定着“十四五”规划的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发展主线等,只有完成好五年规划所确立的目标任务,一个阶段接一个阶段向前推进,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才能最终实现。

  第三,以远近结合的方式向世界传递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向上向好的信心、决心与能力。党的十九大就提出了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尽管世界面临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和各种风险挑战持续增多,但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好,在危机中不断开创着新局面。此次全会向世界传递了我们对在未来十五年内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坚定信心,也向世界中国坚持开放发展理念的决心。在世界经济低迷、世界政治动荡加剧的环境中,中国的稳定与发展是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稳定器与动力源。中国发展对世界其他国家而言,不是威胁而是机遇。

  “十四五”规划的逻辑起点和亮点

  中国如何在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基础上识别机遇和挑战,是谋划下一阶段发展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也是制定“十四五”规划的逻辑起点。从制定规划的背景和此次全会的内容看,有三个方面的亮点需要特别注意,有三大难点值得我们重视。

  从亮点来看,第一是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问题。此次全会再次着重强调“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表明构建新发展格局已经成为应对当前国内国际新形势的重要战略。我们需要准确理解、全面把握新发展格局的内涵,不能简单将其等同于国内经济单循环,也不是每个地方单独搞经济小循环,更不是层层要搞省内循环、市内循环、县内循环。新发展格局,始终以坚持深入参与国际循环为基础、坚持建立国内统一大市场为基础。“两个坚持”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命题的应有之义,我们必须做全面深刻的理解。

  第二,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建立“有效市场”离不开“有为政府”,建设“有为政府”有助于提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有效性,两者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关系。只有当政府与市场“两只手”协同共进,才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深化,市场主体活力得到有效激发。今后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仍需要在多个层面、多个领域继续深化改革,进一步厘清政府“为与不为”的边界,进一步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激发更广泛市场主体的活力。

  第三,突出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全会强调,科技创新需要坚持“四个面向”,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这四个面向概括了科技创新的根本价值,为我国更加系统推进创新驱动战略指明了方向。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就是要求我们夯实科技基础,在重要科技领域更多跻身世界前列。随着科技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中国要在更多重要技术领域成为“领跑者”。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就是要求我们加强科技供给,加快经济发展动能转换,通过创新驱动与产业升级转型有机结合,有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就是要求我们强化战略导向,更好服务创新发展全局,加强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科技攻关,让核心技术不再被“卡脖子”。坚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调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数字化技术的创造性应用为疫情的有效防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是科技创新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突出案例。

  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顺利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从根本上说有赖于在党的全面和有效领导下,不断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要聚焦实体经济,不断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是“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西方国家在经济领域“脱实向虚”造成了严重后果,其教训值得我们警惕。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都必须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要加快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推动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虽然我国的脱贫攻坚战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对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只有让我们的发展更加均衡和充分,不断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得到最大程度提升,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等一系列战略才能有更坚实的实施基础,此次全会提出的“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远景目标才能得到实现。

  要在推动从“中国之制”到“中国之治”的进一步转变上着力。在世界的动荡与变革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彰显出巨大制度优势,但完全实现“中国之治”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真正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还是要靠制度,靠我们在国家治理上的高超能力,靠高素质干部队伍。”这表明,制度建设、治理能力提升和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是实现“中国之治”进程中存在紧密关联的三个重要命题。

[ 责编:李澍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把文艺创造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 提升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质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