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李忠杰:研究历史是为了“向前看”
首页> 理论频道> 光明独家 > 正文

李忠杰:研究历史是为了“向前看”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0-11-19 12:3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历史研究看似‘向后看’,但根本目的是‘向前看’。”在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看来,重温历史就是要从中汲取营养和智慧,为当前的进步注入动力。

  李忠杰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1982年考入中共中央党校国际共运史专业,成为中央党校第一届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工作,曾任中央党校校委委员,并先后兼任几个教研部门的负责人。2003年调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长期从事党史领导工作。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一直是他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在中央党校工作期间,李忠杰组织全国党校系统开展过一系列科研活动和重大调研,并多次作为主要执笔人之一起草了给中央的调研报告初稿。在中央党史研究室工作期间,最让他印象深刻并为之自豪的一件事,就是组织全国党史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开展了《抗战时期中国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重大课题的调研,通过搜集档案资料和走访等,更加清楚准确地掌握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对中国造成的破坏和损失。他对调查报告撰写提出的要求很独特,“一是不许用文学语言写作,所有的形容词都要去掉。二是如果材料公布了,有日本人提出疑问,你要敢与日本人吵架”这种要求的目的,就是要确保所有内容的真实、客观、可靠,真正成为基础工程、精品工程、警世工程、传世工程。整个调研历时10多年,先后有60万人参加,最终成果汇聚成200卷的丛书。调研受到中央领导的关心和重视,被评价为“为中华民族做了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2020年8月,这套丛书已经按照中央的部署,赠送给国内各省级以上图书馆、各有关部门和全部985高校的图书馆,以便进一步发挥它的作用。

  李忠杰在工作中不断推进对革命精神的研究。他参与筹备了纪念抗战、长征、建党、建军、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共中央南方局、东北抗联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活动和研究工作。在他看来,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探索和自身建设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宝贵的经验教训。纪念这些事件,可以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智慧以及力量。李忠杰从2006年开始,组织党史部门对全国革命遗址开展大规模普查,基本摸清了全国革命遗址的底数,掌握了全国党史资源的分布情况,并新发现了许多革命遗址和相关资料,填补了党史研究的部分空白,对保护红色遗址、建设纪念场馆、开展红色旅游、从事党性教育、传承革命精神奠定了重要基础。他在起草文稿、部署工作、开展研究中非常注意革命精神的提炼、界定、宣传和弘扬,已各种形式宣传和介绍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等。

  在开展行政、研究工作的同时,李忠杰还一直在中央党校培养博士生。他对学生的要求,历来是三个“做”:做人、做事、做学问。在指导博士生开展研究时,他十分注重选题的价值,要求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在这样的理念下,李忠杰所带的好几位博士生的论文被评为中央党校的优秀博士论文。特别是在美国911事件刚发生时,他就已经指导一位博士生完成了50多万字的博士论文《国际恐怖主义研究》,该文后来成为中央党校第一篇被评上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005年,他与龚育之先生一起让一位博士生撰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研究》的博士论文,明确提出“社会文明”的概念并作了详尽研究。论文于2007年完成,10年后的十九大,正式使用了“社会文明”的概念,间隔时间刚好10年。

  李忠杰与“红船精神”很早结缘。在“红船精神”提出后,他就多次指导地方党史部门召开研讨会等活动,深入探讨“红船精神”的历史地位和深刻内涵。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发展,我们的各种精神日益丰富。他指出,在革命精神的研究中,既要注意共性,又要注意个性。每种精神都有自己的重点和特点。比如,井冈山精神表现的是实事求是探索革命道路的精神;抗战精神是全民族保家卫国、挽救民族危亡的精神等等。追根溯源,这些精神都以建党、倡党的“红船精神”为源头。为尊重历史,他明确提出,如果把红船作为我们党建党的形象化标志,那么应该说三句话:这艘红船,“在北京孕育,在上海制造,在南湖起航”。他认为,只有深刻把握“红船精神”,才能领会各种精神的内涵和特点,激励人们奋勇前进。

  在李忠杰看来,向青年传递革命精神的火种意义重大,“历史与相关精神的研究必须关照现实与未来。”我们常说,青年就是未来。但他认为,青年其实已经是现在。现在的一些新兴产业,特别是电子领域、航天领域、金融领域,几乎都已经是年轻人的天下。所以,要尊重青年,首先要以平等、朋友一般的心态,真心同青年去交流。其次,要提升“讲故事”的能力,不要习惯于反反复复炒冷饭,而是要结合青年的生活、工作特点,让他们领会到各种精神的现实意义。(光明网记者李澍整理)

李忠杰:研究历史是为了“向前看”

  嘉宾简介:李忠杰,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当代中国政治制度首席专家,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在从事党史领导工作的同时,一直致力于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主持编写了《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历届中央委员大辞典》、200卷的《抗战时期中国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调研成果丛书》等。给各级党委中心组和有关部委做过数百场报告。党的十九大后新出版了《领航:从一大到十九大》《从百年征程看初心和使命》《共和国识别码》《共和国之路》等多部著作。

[ 责编:李贝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文化思想统领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 共享亚太区域一体化大市场的发展机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