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奋进新征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系列高端访谈】建设文化强国,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首页> 理论频道 > 正文

【奋进新征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系列高端访谈】建设文化强国,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1-03-20 08:5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奋进新征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系列高端访谈】

  访谈嘉宾: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化产业协会副会长,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 范周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不仅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同时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明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定文化自信,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建设文化强国需要正确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继承与创新、“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关系

  从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到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为今后文化建设工作的推进提供了重要遵循,也为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建设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领前进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最近热播的《跨过鸭绿江》《山海情》等优秀影视作品,其要义就在于展现出了中华儿女英勇顽强、不畏艰难困苦的伟大精神,激励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勇向前。

  建设文化强国需要正确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继承与创新、“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关系。首先是把握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建设文化强国,不仅要立足于全球视野,增强我国的国际话语权,也要注重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民族分布状况、历史文化渊源等局部差异,促进文化全面发展。其次是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就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要把握时代需求、适应时代变化、回应时代之问,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彩提供不竭动力。最后,要处理好“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关系。中华文化“走出去”是提升我国国际形象的有效途径,坚定文化自信是促进我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底气。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应当充分研究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有效方式,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中国故事;“引进来”是在批评、借鉴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先进文化的精华,实现文化融合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坚持久久为功、持之以恒

  目标已经明确,关键在抓落实。实现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要坚持久久为功、持之以恒,而不能指望一蹴而就。特别是对于文化从业者来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还可以在以下三方面重点发力。

  一是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但是目前我国文化基因的萃取能力、文艺创作能力、文化创新能力等距离文化强国还有一定的差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是提高文化安全意识,建设文化应急管理体系。文化安全关系国家生存发展,能够反映出一个国家文化领域的治理体系是否完善、治理能力是否达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文化领域深层次结构矛盾不断凸显。面对诸多风险的不确定性,要树立文化安全意识,提升文化领域应对风险的能力,依托新技术筑起“文化护城河”,为文化安全保驾护航。

  三是努力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家整体形象。当前,我国不断加强文化软实力的平台、载体建设,但不可否认,我们在文化出海取得较好成绩的同时,也存在诸如文化产品竞争力不足、文化产品表现形式单一、文化传播面临“文化折扣”等问题。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应当充分研究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有效方式,形成能与国际交流的对外话语体系,努力提高对外文化贸易的竞争力,树立中国形象,传播中国声音,形成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力量。

  文化强国建设要坚持铸魂立心、以人为本、融合发展、彰显胸怀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任务,也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确保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行稳致远,需要重点遵循四条主线。

  铸魂立心: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此,要不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将其更广泛地融入生活各个方面,贯穿于整个文化强国建设进程之中。

  以人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述蕴含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必须坚持把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文化强国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利。坚持文化惠民理念,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普惠性措施。精准把握人们现实文化需求,要从提升存量、做强增量方面出发,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发展机制,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水平,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实现形式。

  融合发展:提升现代文化产业竞争力,引领消费新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作为建设文化强国的重点任务之一,是新发展格局下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文化与科技、旅游、金融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发展,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新的发展环境下,要深入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让更多的创意产品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以文化消费带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彰显胸怀: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互鉴,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文化作为精神桥梁和纽带能够凝聚共识,汇聚民心。建设文化强国,需要我们以自信的姿态和宽广的胸怀与世界不同文化广泛交流,参与对话,以相互尊重为前提共同学习,在包容中共同发展。

 

  往期回顾

  【守正创新强自信•系列高端访谈】构筑起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

  【守正创新强自信·系列高端访谈】筑牢文化繁荣兴盛的制度根基

  【守正创新强自信·系列高端访谈】坚定文化自信 提升治理效能

  【守正创新强自信·系列高端访谈】认真学习“四史” 坚定文化自信

  【守正创新强自信·系列高端访谈】大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 责编:李澍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把文艺创造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 提升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质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