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5月15日,以“加强多元交流,推动合作共赢”为主题的2021中美公共外交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此次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主办,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支持。活动邀请了中美政界、学界、商界和媒体界的3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和思想领袖围绕“中美公共外交的作用、现状与未来发展”“中美环境交流与碳中和愿景的共建”“中美地方交流与经贸合作”三个议题进行研讨和交流。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主持论坛开幕环节,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院长刘伟教授在论坛开幕环节致辞。刘伟指出,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正处于急剧变化的历史转折期,人类同处一个地球,利益高度融合,彼此相互依存,命运休戚与共。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赢共享,正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中美作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国,彼此的外交关系和战略选择对区域稳定和世界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四十多年来,中美关系的发展虽然经历了不少曲折和困难,但总体不断向前,取得了丰硕成果。过往事实证明,中美两国合作议题广阔,利益深度融合,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加强中美经贸合作,不仅有助于积极推动两国关系,也能造福两国人民,更好地惠及全世界。
论坛主旨发言阶段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严金明主持。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邱小琪、华盛顿圣路易斯大学荣誉校长马克·莱顿、财政部前副部长朱光耀、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会长克雷格·艾伦、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高岸明、美国州立法领袖基金会主席史蒂芬·雷吉斯发表了主旨演讲。专家一致认为,中美两国良性互动与深入合作对全世界而言具有重大积极意义。要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展开合作,坚持对话与合作,恢复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确保两国关系的健康与稳定发展。
坦诚和多元的交流是稳定中美关系的重要一步
针对中美多元公共外交的作用、现状与未来发展,与会专家表示,现阶段公共外交在中美关系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应从长远全局的利益看待中美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新闻学院教授王莉丽提出,坦诚和多元的交流是稳定中美关系的重要一步,这既符合中美各自的国家利益,也有助于世界和平和区域稳定。中美两国思想界也应积极为中美两国政策制定者提出建设性政策建议。太平洋国际政策理事会总裁杰拉德·格林进一步表示,在公共外交领域,还应重视中美两国地方层面的关系。当前中美两国间存在的更多的是两国政府间的分歧,而在地方层面上,合作多于对立。
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文科资深教授薛澜高度肯定了公共外交在中美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并围绕推进中美公共外交的策略作了分析。他表示,要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接纳更多的主体参与中美公共外交,努力和那些并非完全与我们志同道合的人们展开对话沟通。薛澜建议,中美各界的对话需要更加坦诚和深入,甚至可以择机进行建设性的辩论。此外,应该支持中美合作共同开展学术交流研究。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主任贾庆国认为,公共外交需要明确开展工作的对象;相互尊重,以诚相待;需要换位思考,以己度人;强调重事实、讲道理;讲究手段的正当性;求同存异。中美两国经过前期恶性互动之后各方面交流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现在到了恢复交流和推动交流的时候。
但也要认识到,目前单边努力都来自中国,公共外交不仅要靠单边努力,还应该重视多边和双边合作。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杰出学者、前副会长包道格建议中美两国在面临一些共同的议题时,可以通过举行多边会谈、面对面战略对话等形式缓解紧张状态,建立更多的信任措施和危机管控机制。
中美气候合作:“求同尊异”,重在行动
在专题二研讨环节,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气候变化是中美当前最重要的合作领域,实现碳中和愿景要依靠两国的共同努力。布鲁金斯学会气候变化研究项目主任大卫·维克多教授认为,气候变化或许是中美当前最重要的合作领域,一方面因为该领域有多年合作基础,另一方面因为两国需要新的合作模式重建信任。中美两国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不仅因为两国都是碳排放大国,更因为两国要成为全球化正面力量最突出的代表,带动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危机。中美两国目前需要争取国内民众对气候变化合作的大力支持,让双方企业能够共享科技和投资。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李俊峰教授则认为,在气候变化和公共外交方面,中美求同存异很难做到,应当坚持“求同尊异”,尊重对方的选择很重要,要承认大家共同的难处;中美都在努力,彼此要少批评、多表扬。中美气候变化合作可以走得更远,要让中美人民听到我们正确的声音,而不是媒体单一的负面报道。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王毅指出,中美在气候合作上想要走得远,必须要增加互信,加强公共交流以促进多元化合作,回归科学和理性。更重要的是,需要从共识走向行动,不能只停留在联合声明的纸面上,不能只是相互指责,更重要的是找到现实路径和更优方案。
哈佛大学环境中心主任丹尼尔·施拉格针对中美气候变化合作,建议建立一个合作与竞争并存的融资和金融模式,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威胁。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许勤华进一步指出,中美第三方市场合作应在绿色发展、融资等领域为提振世界经济、保护地球环境做出新贡献,同时引导双方企业开拓新市场。
良好的地方合作关系对中美关系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刘青在中美地方交流与经贸合作的讨论环节中认为目前公共外交还需进一步努力,美国当前的对华经贸政策使得“以劳工为中心”的政策目标处于两难境地,而当前政策困境形成的原因也揭示了公共外交界努力的方向。
肯塔基州商务厅前厅长艾伦·柏思利对中美地方合作的前景表示非常乐观。他建议,中美地方交流应侧重于加强双边合作,侧重于年轻人之间的文化交流,让年轻人更好地理解到中美的共识大于分歧,夯实双方合作的基础。实践证明,即使中美之间处于紧张局势,但是中美地方合作并没有中断,良好的地方合作关系会对国家间关系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在这一环节专家们一致认为,在全球化的今天,推动中美地方交流合作既要有全球的广阔视野,也要有地方的务实行动。要解决中美两国在国家安全和外交领域的分歧,积极开展合作,增加跨国公司在人才、技术交流层面的合作,包括气候、科技、中小企业、文化交流等方面,有意识地、设身处地地从对方角度看问题,进一步改善中美关系。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专聘研究员刁大明认为,过去40年中美地方交流呈现出三个特点:省州地方交流是中美关系的稳定器和基石,也是增长点和推动力;省州地方交流在向高政治领域发展;在分布上存在一些不均衡不对称。未来,中美省州地方应该以经济实力、经济合作为基础和支撑,扩展省州地方交流,以文化交流为抓手,提升省州交流的相互吸引度,以两国人民的参与为主线展开交流。
论坛最后,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王莉丽教授作闭幕致辞。她指出,中美合作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在当前中美“竞争性合作”的时代,两国应当通过多元交流与对话,推进合作的意愿与空间,管控危机,寻求良性竞争,争取合作共赢,避免走向对抗。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中美两国的良好期望,才能造福于中美两国人民,造福于全球的和平与繁荣。(王晓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