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思享家】全过程民主擘画人类政治文明新图景
首页> 理论频道> 思享家 > 正文

【思享家】全过程民主擘画人类政治文明新图景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1-06-16 09:32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王衡(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所有的重大立法决策都是依照程序、经过民主酝酿,通过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产生的。作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价值模式和实践特征的科学概括,全过程民主不仅对我国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的运行机制进行了高度凝练的理论呈现和话语表达,而且深刻指明了民主政治的正确发展方向,为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民主赤字、治理赤字、发展赤字等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描绘了人类政治文明新图景。系统准确把握全过程民主在彰显人民民主独特优势和克服西式民主内在痼疾这对辩证关系上的原创性贡献,深刻理解这一新型民主治理模式蕴含的世界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加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有力彰显人民民主独特优势

  人民民主被誉为社会主义的生命,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的一面光辉旗帜。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概括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全过程民主从广泛性、真实性和有效性等维度生动诠释了这一优势的具体内涵。

  全过程体现民主领域广泛性。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人民民主是一种广义的、全方位的民主,强调民主不能满足于上层建筑层面的政治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应该延伸拓展到经济基础层面,尤其需要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日常场景中寻找。全过程民主以根本政治制度为主轴、以基本政治制度为依托,使民主领域覆盖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城乡社区、新社会组织、新经济组织等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单元和生产单位,实现了政治民主与社会民主的有机统一。

  全过程保障民主权利真实性。人民能否真正当家作主,主要体现在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权利能否得到有效保障。全过程民主不仅在宪法和法律等成文制度方面对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进行“规范性保障”,更重要的是在真实的政治过程中充分运用群众路线、调查研究、开门决策、民主恳谈、协商对话等丰富多彩的方式为权利的落实提供“事实性保障”,实现了民主形式与民主内容的统一。

  全过程强化民主运行有效性。民主是要用来解决现实问题的。不管说的多么天花乱坠,实践中运转不畅、运行无效的都是伪民主。全过程民主紧扣公共政策“制定-执行-反馈”的整个流程和全部链条,以选举、协商、决策、管理、监督的复合衔接,打通民主的各个环节和政策过程的“前后端”,既保证了政治系统的畅通“输入”又保证了有效“输出”,实现了民主程序与民主实质的统一。

  有效克服西式民主内在痼疾

  冷战刚刚结束时,以竞争性选举、多党轮流执政、“三权分立”和两院制为核心特征的西式民主曾被其拥趸者视为“人类政治制度的最终模式”。然而过去三十多年间,西方不遗余力向全世界输出的所谓“民主”并没有成为解救世界的“灵丹妙药”,西式民主的种种痼疾是内生性的,照搬照抄西方政治制度带来的不可能是稳定和繁荣,只能是动荡和衰败。那些既希望加快政治现代化实现步伐,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亟需能够有效克服西式民主弊端的全新政治发展方案。全过程民主正是充分展现了民主原则与治理绩效“兼而得之”的可能性。

  民主形式丰富性有效克服西式民主“空心化”弊端。对选举的无限推崇导致西式民主日益趋向“去实体化”,即丧失实质内容而沦为仅供观赏的政治标签,甚至有学者一针见血地批评其本质是“选主”。全过程民主突破这种局限,把选举和协商都看作民主的重要形式,把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结合起来,采取党内民主、协商民主、基层民主等丰富形式保证民主有“面子”更有“里子”。

  民主环节完整性有效克服西式民主“碎片化”弊端。“选举归选举、决策归决策、执行归执行”导致西式民主处于严重的割裂状态。全过程民主强调民主环节的完整性,一方面按照全过程选举的原则,在县乡直接选举、省市间接选举的基础上经过逐级投票、自下而上选出全国人大代表做出重大决策,另一方面按照全过程协商的原则,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重大问题,通过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社会组织协商等广泛多层制度化的协商形式,广开言路、集中智慧、凝聚共识,最终形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有效避免了“选举时漫天许诺、选举后无人过问”的局面。

  民主参与持续性有效克服西式民主“冷漠化”弊端。由于国家权力被少数精英把持、政党轮替成为既得利益集团的分赃游戏,西式民主正面临日益严重的“代表性不足”与“参与度下降”双重挑战,普通民众严重缺乏政治效能感,丧失政治参与热情甚至走向“政治冷漠”。全过程民主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广泛持续的参与保证选贤任能和事业发展的连续性,有效避免了“人民只有投票时被唤醒,投票后进入政治休眠期”的局面。

  总之,全过程民主既是能够生动阐明我国民主政治的鲜明特点和显著优势、拓展人类政治文明新视野的新概念、好概念,也是能够切实有效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有力保障、解决世界各国治理难题的新事物、好事物。我们既要用这一融通中外的概念讲好中国民主的故事、传播好中国民主的声音,不断增强我们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又要不断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努力探索全过程民主的优化路径,推动全过程民主在自我完善中行稳致远,为人类政治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系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全过程民主的理论建构与运行机制研究”(项目号:20ZGC005)的阶段性成果。】

[ 责编:郑芳芳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把文艺创造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 提升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质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