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党的历史经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新疆棉花”事件、工匠精神、高校支持乡村振兴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禹宁瑶、张华:从党的历史经验中获得启迪】
湘潭大学禹宁瑶、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党群(纪检监察)处张华认为,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我们要深入总结党的历史经验,从党史中获得启迪、汲取智慧和力量,更好应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首先要更加自觉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我国面临复杂多变的安全和发展环境,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从容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和风险挑战,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更加自觉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到治国理政全过程和各方面。其次要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努力为人民创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再者要发挥制度优势应对变局开拓新局。在新发展阶段,面对新机遇新挑战,必须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应对变局开拓新局,拿出更大勇气、更多举措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突出抓好防风险、打基础、利长远的重大改革举措,着力固根基、补短板、强弱项,努力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摘编自《人民日报》
【梁万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全球卫生治理树立典范】
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常务副院长梁万年指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关系人民健康福祉,关系民族未来。回顾我国卫生健康工作开展历程,经过持续深化改革,我国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方面取得了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居民就医负担不断减轻、卫生公平性和可及性不断改善、居民服务满意度不断提高及卫生全球影响力不断增强等显著的成果,不仅为健康中国建设、全面深化改革积累了丰富经验,也为全球卫生治理树立了典范。总结“中国经验”,党的领导是我们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持续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发力,则聚焦于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坚持改革创新与联动改革,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强化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确保了改革统筹推进、政策相互衔接、措施落地见效,形成共同推动深化医改工作的强大合力。
摘编自《光明日报》
【“新疆棉花”事件不是一个简单的舆论问题】
《对外传播》刊文指出,2021年3月以来,以所谓的“强迫劳动”等借口为由,“新疆棉花”成为一个裹挟着经济利益和政治目的的针对中国的国际舆论运动。这一舆论的生成归因于至少如下三股力量:反华智库的故事炮制,传统媒体的推波助澜,以及社交媒体的意识形态和情感动员。系统地分析,这一媒介事件的生产链具有明确的构成:首先是异见分子(所谓的学者与机构)联合炮制报告,随后是西方媒体介入报道,西方政府出来跟进和表态,接下来是西方立法机构对中国进行制裁。在这一事件中,至少包括跨国企业、世界行业协会、非政府组织、智库等施动方提出了“强迫劳动”等人权及道德伦理审判文本,并赋予这些文本以所谓的专业、权威、公正等意义的多模态叙事。由于新疆棉花产量之高、质量之优为世界所赞许,西方政商基于自身利益共谋蓄意制造这一事件以遏制我们的发展是显而易见的。然而更为深层次的是价值理念之争,也就是说制造这一事件的缘由不是棉花质量等客观问题,而是所谓“强迫劳动”等生产伦理道德观念问题,并通过虚构事实、组合伪证等话语实践来证实这些观念,将此与西方集体记忆勾连起来,来固化偏见。就此次事件而言,国际舆论的情感动员和西方媒体对于一些跨国企业的舆论胁迫是这一事件背后的重要动力。“新疆棉花”事件本质上不是一个人权问题,也不是一个简单的舆论问题,而是通过制造这一舆论来打击新疆的棉花产业链,服务于与中国经济脱钩的目的,其本质还是服务于经济目的。
摘编自《对外传播》
【常晶:厚植工匠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壮骨】
济南市委党校常晶认为,新形势下,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壮骨,为中国品牌凝神铸魂,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厚植工匠精神,需要从三个方面合力支撑:待遇保障是基础。当前我国技能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优、素质不高等问题仍然存在,其主要原因仍在于技术工人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提升缓慢,只有把技能人才纳入人才“主力军”,通过高待遇、高报酬、好平台,增强技能人才的荣誉感、获得感、幸福感,才能尽快实现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制度供给是关键。目前有利于工匠精神成长的外部生态与内部环境仍然不完善,需要国家、企业与社会上下联动,共同发力,筑牢工匠精神的基础。国家层面需要加强对现行工匠制度的查漏补缺、矫正偏差;企业层面要做好相关制度的具体部署,争当高质量发展的领头雁和排头兵。文化引领是根本,工匠精神演绎了中华民族对于真、善、美的至高追求,只有站在国家与民族共同体的高度,立足于国家未来发展大计,用民族精神、家国情怀、时代担当、职业使命等文化的基本内涵超越物质利益的藩篱,才能培育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制造强国的崭新局面。
摘编自《工人日报》
【吕慈仙等:高校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
青岛大学吕慈仙、孙百才,宁波大学李政认为,高校服务乡村振兴,不是单向的资源输出,而是建立在“乡村振兴共同体”基础之上的多个参与方的协调发展、同频共振。新时期高校服务乡村振兴,还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形成服务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从系统层面出台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激励政策和制度体系,推进高等教育与乡村振兴的协同互动。二是注重因地制宜,找准服务乡村振兴的“切入点”,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一方面由高校根据乡村发展实际需求,抓紧培育紧缺农业人才,充分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优先发展特色农林产业,让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源;另一方面由教育主管部门针对不同类型高校制定差异化的分类管理和评价机制,不断推进每一所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独特的知识空间、创新空间和共识空间。三是强化内生动力,凝聚服务乡村振兴的内外合力,让思想品德高、业务能力强、工作态度好的中青年干部与专业水平高、技术能力强的涉农科技团队形成合力,壮大服务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对于高校来说,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需要积极应对乡村新发展阶段带来的新挑战,超前谋划、提前布局,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光明网记者 徐倩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