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光明网专论】全过程民主的温度、广度和效度
首页> 理论频道 > 正文

【光明网专论】全过程民主的温度、广度和效度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1-07-03 09:1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田玉麒(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副教授)

  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全过程民主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实践形式的全新概括,也是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重大创新,对于我国政治制度建设和人类政治文明进步均具有重要意义。理解全过程民主的核心要义和理论内涵,可以从温度、广度和效度三个维度展开。

  全过程民主的温度

  全过程民主的温度关涉全过程民主的价值属性和意义定位。全过程民主是党领导全体人民进行政治实践的产物,是人民民主而不是其他民主的实践形态,必然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价值归依,以中国独特国情为实践土壤。

  全过程民主的温度体现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马克思曾指出,“民主是什么呢?它必须具备一定的意义,否则它就不能存在。因此,全部问题在于确定民主的真正意义”。全过程民主的真正意义体现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区别于资本主义民主的根本所在。全过程民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能够更加有效、更加充分地实现和保证人民当家做主。

  全过程民主的温度还体现在扎根中国土壤的热烈情怀。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形式,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创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越性不断充分释放。全过程民主就是扎根中国土壤、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实践形式,是新时期人民民主从理论到实践的全新概括与提炼升华。

  全过程民主的广度

  全过程民主的广度是指民主涵涉的范围,亦即民主的覆盖面问题,涉及主体广度和过程广度等层面。具体而言,主体广度是指谁能够参与到民主实践之中,过程广度是指民主实践在时间上和运行过程上是否具有持续性。

  全过程民主的广度体现在参与主体的广泛性。民主活动需要最大程度的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凝聚民力,而其基本前提是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广泛参与到民主活动中来。从世界政治范围来看,参与门槛向来是西方民主饱受诟病的地方,当今的西式民主已成为有钱人的游戏,穷人难以真正在政治活动中取得话语权。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特色的全过程民主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自治制度等制度安排以及人大代表联络机制、基层立法联系点等工作机制,充分保障并实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参与权,确保了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的民意和诉求能够有效表达,实现了精准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公约数。

  全过程民主的广度还体现在民主过程的可持续性。投票选举是西方民主最鲜明的特征,在选举周期内,民主行为和活动较为频繁,一旦选举结束,往往会出现民主真空期,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方民主是一种周期性民主。全过程民主则是贯穿于政治生活全过程的可持续性民主,这种可持续性既体现在在时间层面上的连续性和无间歇性,也体现在民主活动过程包含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内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人民是否享有民主权利,要看人民是否在选举时有投票的权利,也要看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是否有持续参与的权利;要看人民有没有进行民主选举的权利,也要看人民有没有进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

  全过程民主的效度

  全过程民主的效度与民主的功能密切相关,首先涉及民主实践是否得到肯定性认知,即民主的合法性问题,其次涉及民主实践所产生的影响有何效能,反映了民主实践结果与人们期望的契合程度,即民主的治理效能问题。

  全过程民主的效度体现在法律地位真实有效。在现代政治中,民主与法治是一对十分重要的基本概念,二者具有很强的一致性,民主决定了法治的价值和效能,而法治则为民主提供规则和保障。只有在法治条件下,民主政治才能保持稳定,民主的运行机制才能正常运转。如果民主政治离开了法治,则如无水之鱼、无根之木。2021年3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全国人大组织法和全国人大议事规则的决定,正式将“全过程民主”写进法律,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坚持全过程民主”,并要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充分发挥在全过程民主中的作用”。这意味着全过程民主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具备了正式的法律身份,而此次法律修改本身也是全过程民主的生动实践。

  全过程民主的效度还体现在治理效能真实可靠。民主不是口号、不是空话,是要实现治理绩效的。我们看民主是否管用,不仅观其“形”,更要察其“实”,即要看民主治理能不能具有较高的效能,产出较好的效益。全过程民主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系列活动,使各项决策真正体现人民意志、各类活动真正维护人民利益,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可见,全过程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民主在新阶段不断完善、逐步成熟的产物,其通过生动实践和成功经验证明了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为我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拓展了广阔空间,也为全球政治文明发展提供了可能的参考路径。

  【本文系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青少年问题研究项目“建党百年视阈下党的领导与青年运动发展的历史经验研究”(2021Q1)阶段性成果。】

[ 责编:郑芳芳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把文艺创造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 提升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质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