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蔡劲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公管学院院长、人文社科高研院院长,教授、博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全面回顾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深刻指明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同时,特别强调新的征程上,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强化了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通过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国家建设特别是世界科技强国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另一方面,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为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世界范围内,高校在一个国家科技竞争力中的核心地位和创新资源储备库作用,早已形成共识。美、德、英、日等发达国家高校的科技创新长期处于引领位置,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这些国家都十分注重通过强化国家顶层战略设计保障高校科技创新绝对优势;重视在优化高校科技创新政策与治理体系中支持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持续引育科技人才、汇聚融合创新智力资源;注重以高校科技创新成果的高效转化应用打造创新生态的良性循环,等等。
“十三五”以来,我国高校建设了60%以上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平台),高水平创新成果集中涌现,近年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高校获奖比例持续保持高位,成为我国知识生产、自主创新的重要策源地。但在取得显著科技创新成就的同时,我国高校科技创新与治理仍突出存在三方面的不适应和挑战:一是,科技治理从理念更新上为高校科技创新提供基础保障不足,需要从传统的科技“管理”转变为现代科技“治理”,不断拓展完善高校科技创新及其发展模式的新理念、新机制;二是,科技治理从制度体系上为高校科技创新提供支撑保障不足,亟待共同探索打造相互契合、互为动力的制度牵引与支持平台;三是,科技治理从实现路径上为高校科技创新提供建设保障不足,需要加快构建以知识、技术和治理创新一体化为内核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路径,最终实现创新机制目标、政策决策价值和建设路径保障的统一。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应积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科技强国建设主战场、国家治理现代化重大需求,以科技治理效能激发高校自主创新动能为突破口,进一步发挥高校在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体系中的支撑与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夯实高校作为国家战略性科技力量的基础性地位,一体推进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治理效能的高质量高水平发展。
第一,深化改革,创新高校科技治理体制机制。一是加强高校科技治理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着力解决制约高校科技创新的结构性、政策性、体制性矛盾与障碍,建立国家层面“统一领导、高效协同、治理有序”的高校科技治理体制机制,探索高校科技治理综合改革试点,促进高校科技治理结构向现代化转型、创新主体向现代化转向、治理效能向现代化转化。二是夯实壮大高校科技治理主体。进一步发挥国家科技、教育等职能部门的主导作用,根据不同科技创新治理主体功能定位和使命要求,加快推进高校科技创新分类管理改革,促进“政产学研用”在理念、机制和执行上的大力协同,引导和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加强协同创新。三是探索高校科技治理新机制新模式。探索构建适应科技自立自强需求的高校科技创新协同治理模式,强化统筹高校科技治理“内部、外部”两个治理维度、“理念层、机制层、执行层”三个治理层面、“制度体系化、目标效能化、方式智能化、实践闭环化”四个治理内核、“机制与政策互构融合、项目与平台优化融合、学科与团队交叉融合、风险与预防并置融合、问题与需求牵引融合”五个治理路向、“机制影响-政策供给-要素集成-研发产出-风险评估-动态适调”六个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相互耦合的治理途径。
第二,对接需求,完善高校科技治理政策体系。一是健全完善高校科技治理制度体系。加强高校科技治理制度体系化建设,强化高校科技发展与立法互动,促进国家科技治理相关政策的修订与完善。完善激励高校科技创新的政策法律制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法律法规机制。二是发挥高校科技治理政策驱动的牵引功能。研究出台深化高校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高校科技治理现代化实施细则等系列文件。聚焦国际科技竞争前沿,在关键技术领域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高效的治理手段推进技术标准化、标准国际化,加快相关政策与技术标准相互认可、转化运用。三是促进高校科技治理政策举措落地。总结梳理、修订汇编“高校科技创新治理政策法规系列文件”,增强政策透明度,扩大政策知晓度,提高政策落实率,形成政府政策统筹引导、高校具体政策措施配套推进的良好制度环境。
第三,双轮驱动,增强高校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一是以科技治理效能催生高校自主创新动能。坚持科技创新和科技治理双轮驱动,促进高校科技治理从目标需求、资源配置、平台创建到人才聚集、研发产出、创新循环等,全面实现治理效能提升。加快高校科技组织模式创新,鼓励跨学校、跨地区、跨行业、跨学科组建协同创新团队,健全协同创新与集中攻关机制,培育形成高校科技创新集群竞争优势。改进高校重大科研项目立项实施与过程管理,探索“揭榜挂帅”和合同化管理新机制。二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的高校贡献。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加紧布局、加强统筹,加快推进高校科技组织模式创新。不断优化高校科研基地布局,支持高校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创建国家研究中心。给予高校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创新平台基地持续稳定的支持,促进优势学科领域、交叉前沿方向实现国际上的并跑领跑。强化高校科技创新平台管理与绩效评估,建立健全高校智库管理机制。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共性问题,对接创新链和产业链,重点深化校企合作,加快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三是提升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重点聚焦数理基础智能、信息材料能源、生命生物科学、空天深地深海等前沿交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具有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卡脖子”重大攻关项目,促进项目、基地、人才、资源协同联动,着力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和颠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
第四,优化环境,营造高校科技创新良好生态。一是涵育高校科技创新文化。实施高校科技创新“转学风、提质量”攻坚行动,树立正确的科研创新观和绩效观。改进高校科技评价方式和途径,在评价导向上落实国家意志、战略需求、特色牵引和政策驱动,探索“一校一策”的科技治理制度政策创新,探索提供“诊断式”评估、“预警式”监测、“促建式”评价反馈,提高高校自主创新活力与效率。二是引育科技“创新+治理”型双领人才。加大高校科技高端人才和一流创新团队引育力度,完善激发高校科技人才积极性的科学评价及约束、激励机制。加强知识产权、科技治理等相关学科建设,加强法治、公共管理和科技复合型人才培养,努力打造一支既懂法律、公共管理又懂科技的专家型、国际化高层次人才队伍。倡导以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统筹高校科技发展和安全为重要内容的现代科技治理理念,让高校创新成果得到尊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三是加强高校科研伦理建设。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健全激励高校科技工作者干事创业、创新作为、恪守伦理的体制机制。探索构建“事前预防-过程管控-事后追责”全过程、多维度高校科技伦理治理机制,不断完善高校自身的科技伦理责任体系,促进高校科技伦理治理有据可依、有据必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