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以绿色传奇诠释美丽中国
首页> 理论频道 > 正文

以绿色传奇诠释美丽中国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2021-08-25 17:5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胡敏(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

  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调研。习近平总书记在同林场职工代表亲切交流时强调,你们做的事非常有示范意义,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激励作用和深远影响。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全党全国人民要发扬这种精神,把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发展好。塞罕坝要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

  塞罕坝无疑是一本最好的现实教科书。

  据资料上记载:位于河北省最北部围场县境内的塞罕坝,其名意为“美丽的高岭”。因为历史上这里地域广袤、树木参天,辽金时期就被称为“千里松林”,可谓“林苍苍,树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但清朝后期由于国力衰退,日本侵略者掠夺性采伐以及没有节制的农牧活动等,这里的树木被采伐殆尽,大片森林荡然无存。到新中国解放前夕,塞罕坝已蜕变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沙起好荒凉”的沙地荒原。

  上世纪60年代,国家在这里建立塞罕坝机械林场,下决心战天斗地,在这里造林育林、抵御风沙、恢复生态。那时候的塞罕坝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交通完全闭塞,生产生活条件基本缺乏。

  经过塞罕坝几代人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如今的塞罕坝在140万亩的总经营面积上成功营造了112万亩人工林,森林覆盖率由建场初期的11.4%提高到80%,林木总蓄积量达到1012万立方米……塞罕坝人以青春、汗水甚至血肉之躯,在茫茫的塞北荒原上建起了全国面积最大、集中连片的人工林海,筑起为京津阻沙涵水的“绿色长城”,创造了一个变荒原为林海、让沙漠成绿洲的绿色奇迹。

  这三个时点跨越百十年,塞罕坝生态环境何以一个多世纪能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塞罕坝人何以半个多世纪经历几代人接力传承,就能书写出一部感天动地的绿色传奇?

  我们说,历史、地理和环境生态虽然有其自在的演化逻辑,但人的力量一旦有好的制度条件是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的,人的精神在好的社会环境下又是能焕发出无穷力量的。塞罕坝和塞罕坝人就是有了这样的好的制度条件和社会环境。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塞罕坝和塞罕坝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不仅创造了变茫茫荒原为百万亩人工林海的绿色传奇,极大地厚实了塞罕坝地区社会资源的地域价值,更是铸就了塞罕坝精神,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积累了丰厚经验。

  塞罕坝三个时代、三个场景的巨大变迁,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拥有一个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党,在这样一个政党领导下开创了一个能够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成功道路和伟大制度,在这样的制度下人民能够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凝聚起“敢叫日月换新天”的磅礴伟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并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为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颁奖。这是对塞罕坝人半个世纪以来创造的历史奇迹的最大褒奖,是对塞罕坝精神的最大肯定。

  塞罕坝精神是塞罕坝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为可贵的精神财富之一,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精神在新时代的最生动写照。其可贵就在于塞罕坝林场几代党员干部和职工始终忠于党,忠于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他们用心血、汗水甚至生命践行着对党的绝对忠诚,用生动实践深刻诠释了对党绝对忠诚的内涵,对党绝对忠诚成为塞罕坝精神的时代内核。其可贵就在于一代代塞罕坝奋斗者为了长远发展默默付出、无怨无悔、艰苦创业,面对困难迎头而上,面对风险挺身而出,面对责任敢于担当,不急一时之功、不计一己之利,以“功成不必在我”的高尚情怀,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在治理环境污染、推进生态修复上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多干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检验的事情。其可贵就在于几代塞罕坝人自觉遵循生态建设规律,坚持向绿色要发展、向绿色要未来,面对荒山秃岭,塞罕坝人坚信“今天有一棵松,明天就会有亿万棵松”,他们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定不移地走加快转型、绿色发展、跨越提升新路,从而实现了从“一棵松”到百万亩人工林海的历史跨越。塞罕坝每棵树的年轮里都记载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阐释着绿色发展的理念。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新的征程上,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这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宏伟目标,也是一条必须依靠持之以恒、脚踏实地、坚韧不拔、努力前行的奋斗之路。我们要弘扬塞罕坝精神,努力书写新时代的绿色传奇、奋斗传奇,用久久为功的耐力和定力向全世界诠释“美丽中国”建设的新伟业。

[ 责编:李澍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 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性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