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力促生态功能区和生态产业绿色发展
首页> 理论频道> 光明独家 > 正文

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力促生态功能区和生态产业绿色发展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1-09-23 10:1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柯水发(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生态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生态补偿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作为生态文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生态保护权责、调动各方参与生态保护积极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加快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改革目标,即到2025年,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基本完备。到2035年,适应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基本定型。《意见》还提出,要探索多样化补偿方式,支持生态功能重要地区开展生态环保教育培训,引导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扩大绿色产品生产。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意见》的出台,对加快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推进绿色发展意义重大。

  深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改革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发展意义重大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通常承担着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等重要生态功能,关系全国或一定范围区域的生态安全。通常包括:重要的江河源头地区(如长江、黄河、青藏高原三江源等,重要的水源地(如南水北调水源地),重要库区(如三峡库区)、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区),重要自然保护地(如秦岭),重要的国家公园(如武夷山国家公园)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面涵盖了有特色的集中连片的森林、草原、湿地、农田、荒漠等生态系统。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区位重要,生态保护价值高,生态产品丰富,生态环境具有敏感性和脆弱性,对国家生态安全体系建设至关重要,因此有必要进一步重点关注这些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的建立健全与改革完善,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和重要的发展动力来源,为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提供了重要的实践路径。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了保持并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通常需要严格地进行生态保护,在国土空间开发中限制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不可避免地会牺牲一些发展机会。同时,一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良好,但“资源诅咒”“生态剥夺”和“绿色抑制”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客观存在,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资金投入渠道有限、产业经济落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供给不足等问题,成为共同富裕需要关注的特别地区。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长期以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国家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出了突出贡献。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是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资源价值实现的重要渠道和主要抓手,其深化改革是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贡献的一种认同,也是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兼顾有效保护与协调发展的一种尝试,更是对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一种推动。

  深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改革将进一步激励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和绿色产品生产

  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的深化改革,将有助于进一步引导和促进特色优势生态产业的发展,扩大绿色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健全综合的生态补偿机制体系也将为特色优势生态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新时代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体系将进一步有效助力生态功能区,如以下特色优势生态产业体系的发展:一是生态保护、修复和治理产业,如生态保护产业、生态修复产业、生态监测产业、生态治理产业、生态景观建设产业、生态回收产业等;二是生态种养加工制造产业,如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草业、生态畜业、生态牧业、生态水业、生态水产业、生态加工业、生态制造业等;三是生态服务产业,如生态旅游产业、生态观光产业、生态休闲产业、生态健身产业、生态康养产业、生态碳汇产业、生态教育产业、生态文创产业、生态餐饮产业、生态核算评估产业、生态交易平台产业、生态资产托管产业、生态金融服务业等。生态补偿机制的深化改革也必将催生更多的绿色生态产品供给。其中,既包括绿色有形产品如农产品、林产品、畜产品、牧产品、水产品、生态制造品等;也包括一些生态系统、自然景观、生态文化、绿色空间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此外,还包括一系列生态功能供给服务,如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水质、防风固沙、调节气候、清洁空气、减少噪音、吸附粉尘、美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减轻自然灾害等。

  深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改革将进一步促进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加快发展

  当前各地正如火如荼地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农业绿色发展也正在全面推进。生态补偿机制的深化改革,将进一步促进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发展。但也要意识到,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发展在机制、政策和技术等方面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和制约。结合《意见》内容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是建议着力构建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发展的补偿机制。一方面可以考虑通过国家纵向补贴补偿,激发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的正外部性效益,对化肥农药减量化使用或零使用,通过全程减量或零废弃物等环境友好和生态保护的耕作行为给予相应的补偿激励。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规范和引导市场价格体系建设,结合生态产品价格支持政策,建立生态产品及生态产品交易平台,创建绿色生态银行,培育和规范绿色产品市场,确保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产品优质优价优利。

  二是进一步强化技术保障体系,构建政产学研用综合体,加强绿色生产技术研发与应用,如耕地质量提升与保育技术、农业控水与雨养旱作技术、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农林草复合经营技术、草畜配套绿色高效生产技术、农产品低碳减污加工贮运技术、农产品智能化精深加工技术、作物绿色增产增效技术、种养加一体化循环技术、智慧型农业技术等。此外,还要进一步完善农业资源核算与生态功能评估技术标准、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技术标准、农业绿色生产技术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与检测技术标准、农业资源与产地环境技术标准等绿色标准体系。

  三是建议进一步规范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经营模式,出台相关的经营标准或经营规范,出台正面激励的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生产行为绿色清单,和负向约束的生态农业生产行为红色清单,加强生态农业产品和循环农业产品认证工作,规范和提升绿色产品标识的应用,建立高效、权威和简便的产品追溯体系,提高消费者对绿色生态产品的品牌认可度和满意度。

  四是加强生态环保教育培训与绿色发展教育,提高公众对绿色生产和生态产品价值的认知,提升公众对绿色产品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积极培育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绿色产品消费市场,为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发展提供一个宽阔的提升舞台。

  《意见》已出,政策已明,关键在于如何落到实处,如何在实践中全面贯彻、开拓探索、创新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的深化改革实践必将有力促进生态功能区和生态产业的绿色发展,有效助力双碳目标的顺利实现。

[ 责编:李澍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提高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