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光明网专论】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大力继承发扬伟大建党精神
首页> 理论频道 > 正文

【光明网专论】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大力继承发扬伟大建党精神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1-09-28 09:17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彭世杰(浙江红船干部学院党史党建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阐述了伟大建党精神,将其内涵精辟概括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指出“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在建党实践中表现出的独特精神品质,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价值理念、道德品质、人格操守的集中体现。过去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激励和引领下,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要将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广大党员干部承前继后、开拓奋进的不竭精神源泉。

  伟大建党精神蕴含了追寻真理、坚守信仰的高尚政治灵魂,为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柱

  理想信念是个人、政党、国家、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基础,具有强基固本、凝魂聚气的重要作用。理想和信念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理想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信念是人们朝着这个目标前进的意志和定力。理想崇高,才能坚定信念;信念坚定,才能坚守理想。伟大建党精神充分体现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选择、确立、坚守、捍卫共产主义理想并为之不懈奋斗甚至英勇牺牲的精神状态。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就提出,人生不能单以解决衣食住为满足,还应该追求“吾人理想之世界主义”。他在不断探索实践中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为之奋斗了一生。陈望道在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时候,母亲给他送来粽子和红糖,但是他下意识地把墨汁当成了红糖,吃得满嘴是墨,却还称赞“够甜了,够甜了”。在有信仰的共产党人心中,理想的“味道”比红糖还甜。正是这种精神之“甘”、理想之“甜”,成为中国共产党能够在艰险中诞生、在磨难中成长、不断发展壮大、不断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支柱。

  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就要从伟大建党精神中汲取理想信念的力量,坚守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信仰,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要深入挖掘建党时期革命先驱、英雄模范的先进事迹,学习他们为共产主义不懈奋斗、甚至献出宝贵生命的精神,在学思践悟中树牢理想信念,更加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实践,矢志不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伟大建党精神蕴含了上下求索、勇担使命的醇厚政治底色,为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筑牢了信念基石

  勇于担当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特质和政治底色。纵观古今中外历史,从来不乏勇于担当的政党和人物。但是,从来没有一个政党或群体像中国共产党这样,所面对的敌人如此之强大、所付出的生命如此之悲壮、所创造的业绩如此之辉煌。伟大建党精神充分体现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主动承担起救国救民使命的责任担当。

  1840年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成为无数国人和仁人志士为之上下求索、为之浴血奋斗的事业。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就是一群胸怀国家民族大业、主动担当救国救民责任的有识之士。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为功为罪,所不暇计”。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致力于结束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困境,主动肩负起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历史使命。凭着强烈的担当精神,我们党不可逆转地改变了近代以来内忧外患、任人宰割的历史遭遇,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就要从伟大建党精神中汲取勇于担当的力量,传承好中国共产党人与生俱来的责任意识、担当品质,自觉肩负起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使命。要学习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身上主动担当民族、时代使命的精神,自觉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牢固树立在其位谋其政的意识,敢担当、勇担当、甘担当、善担当。新时代更是一个需要担当的时代,党员干部要进一步增强“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的意识,真正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政绩观、责任观、权力观,才能更好地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伟大建党精神蕴含了人民至上、甘当公仆的根本政治立场,为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提供了强大道德支撑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100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一次次伟大飞跃,其根本原因在于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能够保持敬畏人民、服务人民、感恩人民的优秀品德,把实现人民根本利益作为自己奋斗的最高目标。伟大建党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初就心系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把为人民服务鲜明地写在自己旗帜上的根本政治立场。

  建党时期,正是因为党内汇聚了一批真诚关心人民疾苦、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的共产党人,使我们党具有一种区别于其他政党的先进性。党的早期工人运动领袖邓中夏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邓中夏父亲曾给他谋得一份在北洋军政府任职的好差事,但他却退了“委任状”,跟他父亲说,“我不做官,我要做人民的公仆,公仆就是大众的长工……开创一个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的新天地”。正是我们党顺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坚持以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属,才使得党在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成为执政党,并在长期执政过程中使执政基础更加稳固。

  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就要从伟大建党精神中汲取为民服务的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做一以贯之的奋斗目标,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学习早期共产党人身上真诚为民、真心为民、与人民同甘共苦的优良作风,始终保持对人民群众的赤子之心。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就要始终牢记党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扎实践行群众路线,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夯实强党兴国的坚实根基,汇聚起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强大力量。

  伟大建党精神蕴含了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鲜明政治品格,为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提供了强大政治保障

  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品格。自我革命,从本质意义上来讲,就是一种主体自觉、自发进行自我省思、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超越的行为。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要实现崇高使命,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就必须进行自我革命。

  伟大建党精神充分体现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为建立起区别于资产阶级政党、“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而进行自我革命的无私与勇气。据统计,早期中共党员当中,很多都家境殷实,他们放弃原来优越的物质生活而甘愿冒着生命危险投身革命的选择表明,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已经超越了封建社会官逼民反式的革命,是一种为着多数人的幸福生活而努力的自觉革命,而投身这场革命的人,首先进行了一场“革命者先革命”的自我革命。正是这种自我革命的自觉和勇气,使我们党具有天然的先进性,并能在失误和挫折面前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就要从伟大建党精神中汲取自我革命的力量,勇于正视问题、查找短板,敢于猛药去疴、刮骨疗毒,确保党的肌体的健康和活力。要学习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勇于革命的精神和态度,认真检视自身存在的问题,激浊扬清、祛病疗伤,不断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打铁必须自身硬”的自觉和勇气,陆续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常态化,实现党的革命性再造。我们必须把党的自我革命进行到底,将其作为一种习惯、一种自觉、一种追求,在自我审视、自我否定、自我扬弃中实现自我超越。

  恩格斯曾经指出:“一个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政党,一个真正想达到这个目的并且具有达到这个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顽强精神的政党——这样的政党将是不可战胜的。”100年前应运而生的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一个政党,以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终奋斗目标,并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壮阔历程中,产生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红色精神谱系。伟大建党精神是引领我们党诞生、出征的精神,是一个蕴涵丰富的巨大精神宝库。尽管党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任务已经发生变化,但伟大建党精神不会因时空转换而过时。在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要一如既往地传承和弘扬好伟大建党精神,永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把我们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把文艺创造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 提升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质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