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思享家】丰收时节,献礼祖国
首页> 理论频道> 思享家 > 正文

【思享家】丰收时节,献礼祖国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1-10-04 09:07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蔡海龙(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喜迎丰收,欢唱国庆,金秋时节,各地庆祝丰收节和国庆节的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2021年又是一个丰收年。目前我国夏粮生产已喜获丰收,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1年我国夏粮产量为14582万吨,比2020年增长296.7万吨,增长2.1%。秋粮生产形势总体向好,增产趋势明显。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显示,全国秋粮种植面积超过12.9亿亩,大部地区秋粮作物生育进程正常,土壤墒情适宜,病虫防控到位,作物长势良好,秋粮丰收的基本面较好。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只有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从而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回顾过往,我国粮食安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2020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近6.7亿吨的水平,平均亩产达到382公斤,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七连丰”,粮食总产量连续6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人均粮食产量达到了475公斤左右,远高于人均400公斤的世界粮食安全标准线。经过多年发展,我国不仅解决了长期困扰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而且实现了由“吃不饱”向“吃得饱”进而追求“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免于饥饿是人类最基本的人权,粮食安全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国家自立和世界和平的重要前提。联合国致力于实现全球粮食安全,并将消除饥饿和实现粮食安全作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内容。中国用全球9%的耕地养活了占全球近20%的人口,并积极参与全球消除饥饿行动和粮食贸易,不仅成功解决了14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庆丰收,感党恩,我国粮食安全取得的成就与党中央国务院对粮食生产的高度重视密不可分。洪范八政,食为政首。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始终将保证粮食的稳定生产和有效供应作为治国安邦的重要任务。面对“谁来养活中国?”的世纪难题,1996年发布的《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白皮书,提出了“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基本方针。经过不懈努力和奋斗,我国在农业基础十分薄弱的基础上,依靠自身力量有效实现了粮食的基本自给。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在综合考虑国内外环境后,审时度势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国实行了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确保永久基本农田保持在15.46亿亩以上。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已建成8亿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全面完成10.88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任务,建成了一批粮食生产核心基地。在提高耕地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我国也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装备升级。现代种业“芯片”不断创新突破,主要农作物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成效显著,植物新品种保护申请量连续3年位居世界第一,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实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农业机械化水平快速发展,主要粮食作物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贡献率超过60%。

  辅之以利、辅之以义,义利并重保障粮食生产积极性。粮食生产要调动和保护好“两个积极性”,一是要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二是让地方政府抓粮食生产有积极性。为了调动这两个积极性,我国构建了“辅之以利、辅之以义”的保障机制。一方面,不断完善粮食生产支持政策,坚持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在东北地区实施玉米、大豆“市场化收购加补贴”机制,持续加大产粮大县奖励规模,让农民务农种粮有钱赚,调动农民务农种粮和政府重农抓粮积极性;另一方面,不断强化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建立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主销区共同承担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责任机制,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压实地方党委政府重农抓粮义务和责任。

  展望未来,确保粮食安全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坚实基础。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我国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是重要的“压舱石”和“稳定器”,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忽视和放松。当前,我国已经步入新发展阶段,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必须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坚决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保驾护航!

[ 责编:郑芳芳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把文艺创造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 提升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质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