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应对自然灾害、地球生命共同体、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减碳、体育强国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魏玖长、彭宗超:协同联动应对自然灾害新变化】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魏玖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清华大学应急管理研究基地主任彭宗超表示,近年来,我国的自然灾害出现一些新变化,例如,洪涝灾害近4年来明显呈现北增态势和点多面广特征;城市地下基础工程的大规模建设,导致多市地面因降雨屡现塌陷、沉降等衍生地质灾害现象。这些灾害新情况给应急责任部门带来严峻考验,只有协同联动,才能有效应对。以系统性视角寻求破解之道,一是要强化巨灾风险意识,科学研判自然灾害事件及其衍生风险演化的新态势,公众要强化巨灾风险与保险意识、做好防灾资源准备、提升应急反应能力;二是要充分获取风险信息,降低风险演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及时甄别灾害情景的属性,提高预测准确性和应急决策质量。三是要建立动态专业综合研判机制。四是要扩大应对灾害的物理缓冲空间,降低重大社会经济活动、公共基础设施系统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过度影响与扰动。五是提升灾害防控标准与能力,推进各类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标准与规范的更新修订并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六是加强韧性环境建设,大力提高防灾减灾部门的公信力与灾害信息的共享性,建立跨区域的应急资源储备与应急救援队伍响应中心。
摘编自《光明日报》
【张肖阳:以“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书写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英国埃塞克斯大学环境社会学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助理教授张肖阳表示,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言明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决心。当前,全球面临着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风险,而国际社会应对全球多样性丧失的行动却不尽如人意。面对前所未有的生物多样性丧失风险和挑战,亟待唤起国际社会对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和全球环境治理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一致行动。那么,如何凝聚共识?如何克服困难?如何明确方向?如何形成合作?“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代表着中国政府和人民对这四个根本问题的回答。在凝聚共识问题上,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具体实践正是中国多年来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所践行的宗旨和所取得的成效。在如何克服困难问题上,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主张以绿色转型为驱动力来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在如何明确方向问题上,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如何形成合作问题上,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强调以国际法为基础,维护公平合理的国际治理体系。
摘编自光明网
【政武经:在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中促进共同富裕】
政武经指出,10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明确经济发展目标、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对基本经济制度进行不断探索和完善。当前,我们已经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经济制度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决定性地位。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将基本经济制度优势转化为经济治理的显著效能,支持民营经济在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征途中发挥更大作用。具体来看,在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中促进共同富裕,首先,要鼓励勤劳创新致富,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其次,推动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再次,要先富带动后富,循序渐进推动共同富裕;最后,还要进一步激发企业家精神,继续做大和分好蛋糕。
摘编自《人民日报》
【韩晶:科学把握“减碳”节奏,打赢碳达峰、碳中和硬仗】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韩晶指出,我国经济体量大,各地区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资源禀赋有很大差异,如果急于求成、互相攀比,大搞碳减排竞赛、运动式“减碳”,难免导致时间节点层层提前,工作任务层层加码,使碳达峰、碳中和走调变形。因此,各地区在制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时,要立足于本地经济水平、产业特征和社会发展客观条件,合理设置目标,因地制宜出台自己的“减碳”方案,分类施策、上下联动,梯次有序推进相关工作。避免运动式“减碳”,必须跳出“运动式”思维。在大的约束目标和路线图下,各地区要强化底线思维,按照“稳妥有序、安全降碳”的工作原则,坚持先立后破,处理好减污降碳和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群众正常生活的关系,有效应对绿色低碳转型可能伴随的经济、金融、社会风险,防止过度反应,确保安全降碳。避免运动式“减碳”,必须建立“减碳”的长效机制。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绿色低碳发展集聚,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绿色低碳转型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摘编自《经济日报》
【李崟: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上海体育学院党委书记李崟认为,体育是促进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手段,是现代休闲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时代,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发挥体育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作用,要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两个角度着手,一方面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另一方面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推动实现体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之外,还尤其要重视体育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功能。家庭、学校、社会都要为少年儿童增强体魄创造有利条件,要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体育价值和功能,推动三者统筹治理、协调发展。此外,体教融合内含体育强国和教育强国建设两大战略目标,集中力量突破现有的体制机制,打破体育与教育的壁垒,对解决文化学习与体育锻炼协调发展以及保障青少年运动员享受教育的基本权利等具有重大的意义。在深化体教融合中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革创新,通过优化青少年体育竞赛活动体系、培育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建立后备人才多元化培养体系、形成多部门以及社会组织、市场共同参与的青少年体育治理体系等形成政府主导、全社会协同的体教融合格局。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光明网记者 刘梦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