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从严治党、政策性金融机构、科技创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数字素养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张磊:以制度建设保障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磊认为,经济发展有其自身内在规律,但始终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实践充分表明,净化政治生态、保持风清气正政治环境既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任务,更是确保改革发展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保障。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根本上要靠法规制度,首要的就是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广大党员干部要时刻“绷紧政治纪律这根弦”,严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此外,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要从各级领导干部做起。发挥制度正向激励作用,建立正向激励体系,充分激发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广大领导干部要带头以党章为根本遵循,把好用权“方向盘”,系好廉洁“安全带”,并强化责任担当,立“明规矩”、破“潜规则”。另外,监督是权力正确运行的保证。要充分发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保障作用,不断深化和完善监督执行机制,严格执行责任追究、监督检查、倒查追究等相关制度。
摘编自《人民日报》
【邱兆祥、刘永元:政策性金融机构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邱兆祥、刘永元认为,政策性金融机构应根据共同富裕的战略部署,主动调整业务重点和范围,不断提升服务共同富裕的政策效果。一是依托国家信用,支持“两新一重”项目建设。围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国内外资本市场发行低成本、长期限的主题金融债券;探索创新“规划贷款+中长期贷款+研发贷款+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的组合融资工具;设计“以丰补歉,肥瘦搭配”的模式构建综合现金流渠道。二是聚焦主责主业,支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探索授权政策性金融机构专营性质的融资工具,探索建立“卡脖子”专项资金;积极开发供应链金融、产业链金融产品,构建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全产业链融资生态;合理优化信贷结构,投贷联动支持专精特新科技企业的研发活动和转型升级。三是聚集民生保障,支持社会民生补短板。围绕贫困助学、中小微企业发展等创新金融工具,提升各个市场主体的融资可得性;综合运用区块链、大数据等金融科技,探索“数字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模式;探索向政策性金融机构进行注资,建立中长期资本金补充机制。
摘编自《光明日报》
【方力、任晓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方力、任晓刚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一是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要健全完善基础研究、原始创新体制机制,着力增加全社会基础研究投入力度;要发挥财政科技资金等措施的积极作用,支持中小企业和龙头企业进行科技创新;要促使更多的科技创新便利化政策向民营科技企业倾斜,推动创新主体在创新链、产业链上的融合。二是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应建立并完善适应科技创新要求的人才管理机制;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科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以国家发展目标和科技自身发展目标为导向,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三是打造一流创新生态系统。要加强顶层设计,着重从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两方面发力,加强信用、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体系和政策体系建设;重塑以企业为核心的集群创新组织形态,促进上下游创新产业优势互补、资源融通。四是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协作。要积极面向全球的技术转移服务中介“筑巢”,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依托全球创新网络,积极推进全球疫情防控与公共卫生等领域国际科技创新项目合作。
摘编自《经济日报》
【后慧宏、苏德: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学校大有可为】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后慧宏、苏德认为,新时代做好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在于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学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因此,在学校持久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应构建以学校教师为主体的基层教育实践者、以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者为主体的决策者和以高校学者为主体的学术研究者“三位一体”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共同体,各司其职、统筹协调推进,全面系统地开展好“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教育。此外,应创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信息平台。改进民族团结进步宣传载体和方式,把互联网空间建成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平台;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开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专题课,在高校、职业院校开设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中小学统一使用国家组织编写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材、自治区组织编写的地方补充教材。另外,省市县三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牵头构建学校、家庭和社区(村)教育“三位一体”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联动机制,搭建促进各民族师生沟通的文化桥梁,开展富有特色的师生与社区(村)群众交流活动。还有,融通“手拉手结对互访互学关系”。在民族地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尚未明确“谁来教”“谁来学”“教什么”和“怎么教”。因此,国家应专门出台常态化制度及政策文件,通过政策规约和经费保障来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中央和地方联合制定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师岗位设置标准;国家和地方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提出统一要求,规范课程设置、教材使用及课时数量。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陈志娟:数字素养教育要跟上时代发展步伐】
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陈志娟指出,未成年人是互联网时代独特的群体,而网络游戏是近年来未成年人热衷的网络活动之一。一方面,游戏是未成年人认识世界并参与社会交往的途径,另一方面则存在着如何科学辨别并吸收网络游戏传递的价值观等诸多潜在风险。数字素养是一个综合性的、动态的、开放的概念,表现为能够熟练应用各项数字技能,在“虚拟”与“现实”世界中对海量数据进行收集、评估、整理和利用。当前,数字素养教育在我国现行教育体系中处于边缘化境地。其表现为:我国尚未形成有效的数字素养教育体系、数字素养概念模糊、国内的数字素养教育普遍层次较浅。此外,我国中小学校的数字素养教育与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实践普遍存在脱节、滞后情况。表现为:我国教育部门尚未把数字素养教育提上日程;大部分教师对于学生的网络使用行为缺乏事前教育、引导和规范,使得未成年人在网络使用中问题频发,网络游戏沉迷即为其中的重要问题。需明确,数字时代,我们无法让未成年人远离网络和网络游戏。因此,要理性看待网络游戏,推行切实有效的数字素养教育政策,优化数字素养课程和校园网络文化生态。此外,网络企业和社会组织需要助力数字素养教育,营造良好的数字环境。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光明网记者 赵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