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发挥冬奥会协同带动作用,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
首页> 理论频道> 理论综合 > 正文

发挥冬奥会协同带动作用,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

来源:中国网2022-02-18 09:5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赵凡(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2022年北京冬奥会是中国亮丽的体育名片,成功举办冬奥会对北京及周边城市发展形成正向促进效应,是新的增长点。充分利用冬奥会在赛期及赛后的带动作用,探索奥运会与城市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效应,对加强基础设施、交通、医疗、教育、环保事业共建共享,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促进配套设施建设

  大型赛事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有利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竞争力,对城市形象的更新和经贸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冬奥会场馆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不仅配套完善、功能齐全,而且设施先进、设计巧妙,在现有的公共空间和城市设施的基础上,应用先进的科技支撑,为运动员提供了舒适的比赛环境和一流的赛事体验,获得了广泛的国际赞誉。

  冬奥会设施建设不仅先进方便,而且独具韵味,在充分考虑环保节能的基础上,尽显“中国方案”。

  “冰丝带”飞舞: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创新性地采用了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在这条“丝带”上,不断有新的奥运纪录诞生,这里因此被誉为“最快的冰”。这样的冰面也非常适合日常群众性冰上健身、休闲运动,赛后仍有广阔的开发利用空间。

  “雪飞燕”翱翔: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是在冰天雪地里展翅飞翔的燕,这里进行男子滑降、女子大回转、男子全能、女子超级大回转等项目比赛。运动员也是高山滑雪赛场上的飞燕,他们向速度、向风雪发起挑战,展翅于天空,傲视风雪与群山。

  “雪如意”发光:这里拥有世界上最长的跳台滑雪赛道,是最具有设计感的滑雪跳台。“雪如意”兼顾技术需要、艺术价值、环保理念与观赏功能,从地形特征出发,既体现了独具韵味的东方之美,又充分确保建筑结构能满足比赛功能。

  “大境门”焕活:随着冬奥会的举办,赛事举办地张家口地标建筑长城“大境门”再现繁华“互市”情景。历史与现代结合,传统与奥运交融,这里已经成为一处新的文化与经济空间……

  激发冰雪运动激情

  2022北京冬奥会极大地推动了冰雪运动的普及和冰雪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参与冰雪运动的人口不断增加,人们冰雪运动的热情和激情不断高涨。根据《“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统计调查报告》公布的数据,自2015年北京成功申奥至2021年10月,全国共有3.46亿人参与过冰雪运动,冰雪运动参与率达到了24.56%。2022北京新闻中心主任、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发言人徐和建称“北京今年参与冰雪运动人口预计达千万”。

  冰雪运动参与者不仅在体量上不断增加,年龄跨度也不断扩大。冬奥会开幕式《未来的冠军》向我们展示了冰雪运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越来越多的家庭愿意培养孩子的冰雪爱好和特长,这不仅是因为观念的转变,也是经济发展的产物。

  现在,冰雪产业迅猛发展:冰雪场地设施建设不断提速,大批国际水准的冰雪场地兴建,滑雪配套设施更加专业细化。截至2019年底,我国冰雪产业规模约为4235亿元,比2015年2700亿元增长56.85%;冰雪季系列赛事活动快速推进,作为“双奥之城”的北京,不仅在本次冬奥会中尽显风采,未来将举办更多的国际冰雪赛事、群众冰雪赛事和青少年冰雪赛事;群众性冰雪活动热火朝天展开,多个城市举办多样化的冰雪运动推广普及活动,冰雪运动呈现“南展西扩东进”的态势;企业冰雪投资广泛布局,万达、腾讯、阿里等企业纷纷布局冰雪产业……

  推进智慧低碳交通

  在大型国际性活动中,交通服务工作关系到活动的畅通、效率和温度,需要提前进行筹备,并全面服务于整个流程。冬奥会交通保障方案完善,交通设施快速畅通,交通衔接方便高效,切实建立起纵深的交通网络。从冬奥会筹备阶段开始,机场、高铁、高速公路的建设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京张高铁、延崇高速、兴延高速、京礼高速等重点交通设施纷纷建成。其中,京张高铁作为世界上首条时速350公里的自动驾驶高铁,极大缩短了北京到张家口通行时间。

  冬奥会交通服务建设既强调科技对交通的支撑,又重视低碳绿色出行。北京、延庆和张家口从数据基础建设出发,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建立起智慧交通出行服务系统。通过大数据对整体交通态势进行感知和预判,对路况和道路环境进行智能分析和研判,自主决策最佳通行路线,精准定位停车,极大地提高了交通运行效率。为减少碳排放量,北京冬奥组委从赛场环境出发,综合考虑比赛场地海拔高、温度低,道路湿滑的情况,以安全为前提,最大限度应用节能与清洁能源车辆,真正践行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低碳管理工作方案》中对“绿色奥运”的倡议。

  探究奥运会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充分发挥冬奥会协同带动效应,推动主办城市及周边地区的发展和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为广大民众带来长期收益,创造丰厚的奥运遗产。在本次北京冬奥会筹办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升级,冰雪运动得到进一步普及,冰雪产业设施快速建设,城市环境进一步改善,不同文明交流进步,中国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了一个进步、开放、包容的大国形象。

[ 责编:徐倩阳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提高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