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刘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禹(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最具传统特色的节日,也是一年之中消费经济蓬勃发展的高峰期。值得注意的是,今年虎年的“春节经济”与往年相比“新”意更浓。一方面,传统的年货消费模式在疫情防控要求下做出了适应性调整,“网上年货节”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应运而生;另一方面,冬季奥运会的举办掀起冰雪游新热潮,冰雪消费概念的兴起为春节消费市场增添更多新颖元素。新年到来之际,我国消费市场活力焕发,亮点纷呈,不仅为全年经济增长打下良好开端,还充分地向世界展现出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潜力。
购置年货是春节消费市场的重头戏。按照传统习俗,人们通常在腊月里到集市购置年货,用以过年期间访友迎宾,因此,春节期间是肉类、海鲜、酒水、坚果等食品年货的消费市场最为繁荣活跃的时期。虎年春节与以往有所不同,为顺应疫情防控的需要,不少外出务工人员选择“就地过年”,探亲活动减少无疑会导致传统年货消费场景弱化。为有效对冲年货市场受到的负面冲击影响,“网上年货节”的出现可谓恰逢其时,完美契合消费者在特殊时期下的消费需求,“人不到礼到”、“网上拜年”成为消费者表达新年祝福的全新方式。
此外,相比于传统的年货购置方式,网上购置年货具有更安全、更便捷、更多品类三大优势。
第一,在疫情防控背景下,网购年货有助于保障消费者安全。疫情防控过程中,减少人员聚集和流动尤为重要,消费者可以通过网购年货的方式避免前往集市或超市等人员密集场所,大幅降低病毒传播的可能性。
第二,网购年货能够有效节约消费者采购年货的时间成本。随着网购的普及,“春节照常配送”与“及时送货上门”等服务已经成为大趋势,消费者免去前往集市采购的繁琐流程,通过手机下单便可备齐年货。得益于冷链物流技术的发展,“定制年夜饭”已成为广大消费者准备年夜饭的新思路,只需经过后期简单烹饪即可食用的“预制菜”同样迎合了消费者的便捷性需求。除此之外,有了网购年货的便捷途径,家家户户再也不用在春节期间囤积年货,从而消费者可以按需购买年货,避免食物浪费,与当今提倡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理念十分契合。
第三,网购年货使可供消费者选择的“年货清单”更加多样化。进口水果、进口坚果、进口海鲜等商品成为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年货选择。随着RCEP区域贸易协定的正式生效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国内消费者能够以更实惠的价格买到优质进口商品,传统的春节消费习惯正在慢慢改变。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进口年货通过网络平台的推广走入万千消费者的眼帘,例如,在今年春节的网络年货节期间,上海合作组织通过流媒体直播的方式举办了近1800场上合国家特色商品展销会,向广大网友推销优质进口食品等,极大地丰富了国内消费者的年货购买选择。
冰雪消费也是虎年春节消费的一大亮点,冬季奥运会的成功召开带动了我国冰雪产业链的发展。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冰雪运动在我国是一项专业且小众的运动,如今,冰雪运动已经华丽变身为大众时尚的生活方式。随着我国冰雪产业总规模呈现井喷式扩张,一个庞大的消费蓝海市场正在源源不断地释放潜力。从春节期间的消费数据来看,冰雪运动的兴起对消费的刺激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冰雪运动产业迎来空前繁荣。数据显示,今年春节期间滑雪门票订单量同比增长三成。自从“三亿人上冰雪”口号提出后,中国冰雪运动呈现跨越式发展,随着大批冰雪运动爱好者的涌入,冰雪运动行业迎来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冰雪运动的区域影响力也正在不断扩大,在先进造雪技术支持下,冰雪运动已经从北方城市的“特权”转变为火遍大江南北的潮流运动,数据显示,春节期间冰雪消费客源地前十的省份中,南方城市占据七席。
第二,“冰雪旅游”成为人们春节假期出行首选。数据显示,虎年春节期间,冰雪类型景区订单量较去年同期增长68%。疫情防控背景下,冰雪旅游消费呈现显著的本地化、小半径特征,北京的什刹海冰场、四川的太子岭滑雪场等当地冰雪运动体验类景区吸引冰雪运动爱好者前来打卡。此外,冰雪旅游“白天赏雪、玩雪,晚上住酒店、泡温泉”的消费模式对酒店行业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数据显示,春节前三天滑雪酒店的订单量同比增长超过50%,酒店人均花费同比上涨13%。
第三,冬奥周边产品以及冰雪运动装备市场需求猛涨。冬季奥运会开幕式当晚,奥林匹克天猫官方旗舰店的“冰墩墩”等冬奥周边产品几乎“秒空”,多款“冬奥开幕式同款羽绒服”登上淘宝热销榜。与此同时,随着消费者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被点燃,专业滑雪装备市场同样火爆非凡,抖音电商平台冰雪运动类商品销量同比增长9倍,京东商城的滑雪运动类和冰上运动类商品成交额分别同比增长3倍和4倍以上。据统计,在冰雪运动相关商品热销的带动下,全国体育用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2.4%。
值得关注的是,春节经济的繁荣在重振消费市场预期的同时,还将对全年经济增长产生短期和长期的积极影响。短期看来,人口返乡人数的减少使得企业复工节奏加快,生产连续性得到较好保持,工业生产与往年同期相比明显偏强,普遍利好制造业,建筑业以及建材等相关行业。长期来看,冰雪消费等新消费习惯的形成将持续在需求端贡献力量,北京和张家口等地的多处比赛场馆可在赛后用于迎接新一轮客流高峰,延续冰雪消费热潮。此外,促进现有冰雪基础设施与其他业态相融合能够充分挖掘冰雪赋能经济发展的潜力,例如,与民俗文化相结合可建设冰雪文化体验村,与艺术美学相结合可开办冰雪艺术展等。
春节期间消费经济的繁荣是近期我国经济发展稳中向好的“缩影”,消费市场活跃的背后离不开强劲的内需力量作支撑。在疫情防控期间,我国通过实施有效的疫情管控措施,率先在经济上实现复苏。与此同时,一系列超常规政策的出台也为经济复苏提供了重要的外部力量。
然而,伴随着宽松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等超常规政策的逐步退出,以国内消费需求为主导力量的内生动力能否顺利“接棒”将成为下一阶段经济平稳发展的关键。通过春节消费市场的火热程度可以看出,我国居民的消费能级在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持续走强,这得益于我们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当前以消费为代表的内需增加正是释放国内大循环市场红利的集中体现。可以预见,在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加持下,2022年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基调不会改变,提升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占比仍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良好的经济发展预期下,我们仍应保有底线思维,及时制定相关措施对我国在2022年可能面临的经济领域风险加以防范。
首先,防范外需回落带来的价值链“脱钩”风险。疫情爆发导致全球制造业供给端受到严重打击,中国制造业率先恢复产能得以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世界市场的核心供给力量。疫情好转意味着我们在过去两年享受到的外需暴增将不复存在,全球产能恢复与外需回落的共同作用将导致全球价值链“脱钩”风险加剧。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是防止“被脱钩”的关键,措施应围绕以下三方面展开:一是改善营商环境,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环境,恢复制造业企业家信心;二是挖掘外需潜力,在稳住欧美等传统贸易伙伴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进口需求;三是加大外资开放力度,打破各种形式的不合理限制和隐性壁垒。
其次,防范能源紧缩带来的企业成本上升风险。近期面临的以煤炭为代表的能源价格持续上涨加大了制造业企业负担,对供给侧的冲击较为严重。特别是对于刚从疫情冲击中恢复过来的中小制造业企业来说,短期成本的上升无疑是雪上加霜。因此一方面应丰富能源来源渠道,扩大与能源国家的合作,巩固传统中东原油进口供应,逐步拓宽其他能源地区供应,建设“一带一路”能源供给安全通道;另一方面应推动中长期储能建设,加强煤炭储备能力,扩大油气储备规模。
再次,防范“卡脖子”带来的供应链安全风险。某些国家对我国制造业的“卡脖子”行为不利于中国的供应链安全,只有在基础技术上实现突破才能够确保供应链安全。对于技术封锁我国应从两方面加以应对:一方面是利用举国体制实现核心技术的追赶。技术突破和产品创新依靠的是大量的研发投资,因此可以发挥我国体制带来的创新比较优势,扩大外资引进并积极发挥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在技术赶超环节缩短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时间间隔。另一方面应积极开拓新的国内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对一些可能被“卡脖子”的产品或技术积极寻找可供备用的替代品。
【本文得到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全球经贸规则重构背景下的WTO改革研究”(21JZD023)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