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理论频道> 理论综合 > 正文

传统家风建设的当代价值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2022-05-12 10:05

  作者:王杰(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

  一个人的人生起点在家庭,梦想启航的地方在家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一个家庭能否做到薪火相传、源远流长,关键就在于这个家庭的家风相传。在家风传承上,家训、家规和家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风又叫门风,是调整维系家庭成员之间情感和利益的道德行为规范,是一个家族世代传袭下来的精神积淀和人生修为。良好的家风是社会美德的一种表现形式。家风,传承着精神,涵养着德行。“闺阃乃圣贤所出之地,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妻贤夫祸少,妻贪夫招罪”,通过长辈的言传身教,特别是母亲的抚养教育,对晚辈产生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从而把道德规范、处事原则传递给家庭成员,使家庭成员的行为合乎道德要求。

  注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国之本在家”,中国传统社会历来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国平天下的前提是修身齐家,修身齐家的起点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纵观五千年中华文明史,良好的家风一直荫泽后代,教育子孙追求光宗耀祖、安身立命,追求为政以德、礼治天下。正因为如此,“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画荻教子”等故事广为流传;并称我国“四大家教范本”的《梁启超家书》《曾国藩家书》《颜氏家训》《傅雷家书》至今备受推崇;诸葛亮的《诫子书》、司马光的《家范》、朱熹的《朱子家训》等成为千古美谈。

  浙江省浦江县的“郑义门”,有着明太祖朱元璋亲自敕封的“江南第一家”牌匾。15世子孙同居共财合食,后代为官无人以身试法,靠的就是一部《郑氏家规》教化子孙。虎门销烟民族英雄林则徐家族,世代注重家教家风,皇帝主持殿试201次,林家榜上有名183次,“无林不开榜,开榜必有林”成为家风典范。可见,家风已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员干部的家风事关党风政风。一个社会的良好民风,是以千千万万家庭的良好家风为基础的;一个执政党的良好党风政风,也与广大党员干部的良好家风密切相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回顾党史,老一辈革命家都是家风建设的光辉典范。毛泽东规定,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周恩来专门制定了《十条家规》严格要求亲属;邓小平要求妻子,不要到外面工作,不要出风头;陈云家规,不准搭乘他的公务车,不准翻看、接触他的文件,子女不准进出他的办公室,等等。

  “治人者必先自治,责人者必先自责,成人者必先自成。”党员干部要从严管理亲属子女,正家风、正门户,真正做到为党工作、为民掌权。然而,现实中一些党员干部为了“小家”不顾“大家”,为了“亲情”不惜“徇情”,最终因为治家不严、家风不正,在亲情面前丧失了原则和底线,走上了违纪违法之路。从近几年查处的腐败案件看,“丈夫办事、妻子收钱”这样的家庭式、家族式腐败案例时有发生。反观这些腐败分子的堕落轨迹,大都是从家风开始的。有的对家属的不合理要求百依百顺,不惜铤而走险、贪赃枉法;有的搞子女火箭式升迁、亲属承揽工程捞大钱;有的漠视亲属子女违法乱纪,甚至利用权力干预司法公正,等等。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一个家庭有了良好的家风,这个家庭就会正气充盈、和睦兴旺;无数家庭有了良好的家风,这个社会就会风清气正、和谐友爱。反之,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对于党员干部来说,要摆正党性与亲情、家风与党风的关系,自觉涵养时代家风,坚决与“积不善之家”划清界限,做到廉洁修身、廉洁持家、廉洁兴家,努力成为“积善之家”,以过硬的家风锻造过硬的作风,以过硬的作风塑造清廉的党风政风,带动社会风气持续向好向善。

[ 责编:徐倩阳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把文艺创造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 提升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质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