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民法典传承了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
首页> 理论频道> 动态导读 > 正文

民法典传承了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2-06-27 11:19

民法典传承了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民法典、粮食安全、营商环境建设、电信诈骗治理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谢鸿飞:民法典传承了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谢鸿飞指出,民法典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体现在汲取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优秀法律文化,还体现在对中华文化精神的弘扬。具体来看,民法典鼓励见义勇为,免除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而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民事责任,体现了讲仁爱这一儒家的重要主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反映人民的利益诉求,注重保障民生,回应人民关切,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体现了重民本这一古代优良传统;将诚信原则作为基本原则,要求民事活动秉持诚实、恪守承诺,体现了守诚信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赋予民事主体丰富的民事权利,同时要求侵害民事权利者承担民事责任,还规定不得违背公序良俗,体现了对崇正义的追求;致力于促进社会和谐,对邻里关系、生态环境保护、家风建设加以规范,体现了对尚和合的传承;引导人们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发展,体现了古代传统文化中求大同的理想。

  摘编自《人民日报》

  【张义博: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需多方兼顾】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张义博认为,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需要兼顾好五组关系。一是要兼顾政府与市场,强调政府在粮食安全中的主体责任的同时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充分调动各方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积极性。二是要兼顾生产与消费,保障好粮食生产者的收益和消费者的基本生活需要,提高粮食自给率,节粮减损。三是要兼顾当前与长远,坚守耕地数量和质量,转变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确保粮食自给稳得住、可持续。四是要兼顾常态与应急,对突发情况做好应急预案,守住粮食应急保障底线,提升粮食供应链韧性。五是要兼顾自给与进口,在确保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的前提下用好国际农产品市场和国际资源。

  摘编自《经济日报》

  【范恒山:以法治建设优化营商环境,提高市场主体信心】

  范恒山认为,营商环境建设关键在于给市场主体以信心,而市场主体的信心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对规则“可把握”,对设置的各种要求、规则清晰明了,市场主体可以清晰地把握对错,不需要政府部门或第三方“答疑解惑”;二是对程序“可依赖”,市场主体只要遵守已经明确的要求和规制,按程序办事,即可安心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三是对规制“可预期”,所设定的要求、规制稳定透明,前后一致,新官要认旧账,换届不搞翻转。保障这种优良的营商环境,本质要求是加强法治建设,一方面要推进全方位开放和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尽可能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一方面要立足于保障各类经济主体的产权和合法权益,使他们拥有同等发展机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时要立足于全面建立优良信用体系,促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的全面建立。

  摘编自《北京日报》

  【阴建峰:在法治化轨道上加强电信网络诈骗治理】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阴建峰指出,当前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仍面临诸多痛点、堵点,亟待在法治化轨道上不断完善电信网络诈骗治理体系。就具体措施而言,要建立电信网络诈骗的源头治理规范体系,通信、金融、互联网等行业主体应担负起反电信网络诈骗的主体责任,加强对通信、网络技术的管理。要坚持对电信网络诈骗全链条打击,依法对非法制造、销售、提供或使用专门甚至主要用于电信网络诈骗的设备、软件的行为给予行政处罚,并追究为帮助信息网络诈骗犯罪活动而实施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洗钱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法律责任。要明确电信网络诈骗的法律责任界限,统一司法适用,对行业主体遵循行政责任—刑事责任的认定逻辑,对涉诈主体违反不作为义务的行为遵循刑事责任—行政责任的认定逻辑。要加大与国际刑事司法合作力度,加强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跨境追赃,同时建立电信网络诈骗预警劝阻、紧急止付、快速冻结等被害预防机制,强化被害人权利救济机制。

  摘编自《学习时报》

  (光明网记者 徐倩阳整理)

民法典传承了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

[ 责编:郑芳芳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把文艺创造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 提升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质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