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让数字技术在更多领域实现更大发展
首页> 理论频道> 动态导读 > 正文

让数字技术在更多领域实现更大发展

来源:2022-07-08 11:30

让数字技术在更多领域实现更大发展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未来,如何让数字技术在更多领域实现更大发展?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数字技术”这一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加快建设数字政府,消除体制机制壁垒。近年来,政府通过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政务外网以及各种跨部门的大型应用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在改善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治理等方面都作出了极大努力,政府的服务和监管手段、服务模式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汪玉凯认为,在数字政府建设中,要提高数字服务水平,应重点消除制约数据治理能力与数字治理能力的体制机制壁垒。未来我们如何才能在数据治理方面取得真正的突破?除了要重视技术支撑外,关键还是要抓住权力运行这个“牛鼻子”,如浙江政府内部办事“最多跑一次”改革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浙江改革的核心要义包括:一是抓住了放管服改革的主要矛盾,“最多跑一次”改革最大限度地避免内部扯皮推诿现象,而背后的逻辑是数据整合和壁垒消除,重塑部门关系、重构业务环节、集成共享数据、党群政府联动;二是这一改革为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和大数据战略扫清了政府内部体制机制障碍,消除了长期困扰政府有效运行的诸多部门壁垒;三是引发了政府内部的业务重组、流程再造、部门协同等多个方面的重大变化;四是党政机关内部办事“最多跑一次”改革,也改变了传统政府管理的整体运行格局,为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奠定了良好基础。未来数字政府建设如何更有效地促进营商环境优化,是一个值得持续关注的重要问题。 【详情】

  践行负责任创新理念,完善数字经济治理。数字经济以数据为关键要素,在带来高速流通信息、颠覆性生产变革及便利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往往暗藏着当下难以判别但未来可能影响深远的重大隐患和危机。对此,上海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卢超,上海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于晓宇指出,要让各类经济主体积极践行负责任创新的理念,主动参与数字经济治理,让数据要素既守住底线、守好民生,又放出潜力、放大活力,推动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撑构建数字强国宏伟目标。更具体来说,要完善创新治理逻辑,遵循以下逻辑形成全面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框架:第一,数据要安全。要从基础架构入手,既要拓宽、又要遴选数据源,既要扩大、又要激活数据池,以国产化、一体化为重点,搭建数字经济基础设施体系。第二,技术要先进。数字经济以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其中,实体经济以制造业为典型代表,是确保国家安全和经济繁荣的核心支柱,需要硬科技的强力支撑,形成专精特新优势。第三,产业要高效。相比其他生产要素,数据在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中更加高效,且能够实现即时反馈、加速迭代创新,数据赋能的产业应该更加繁荣。第四,道德可接受。数据取之于民,需取之有道;用之于民,应惠及大众。个人隐私保护、防止数据滥用、弥合数字鸿沟、避免数字霸权,是数字经济得以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第五,社会要满意。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增长。数字经济作为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需要扛起推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满足社会期望的重任。 【详情】

  多策并举、分类施策,助推中小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教授陈强远指出,数字化转型可以助推中小企业加入开放式创新网络、提高中小企业敏捷度和坚韧性、帮助中小企业提质增效降本、重构中小企业竞争优势、重塑中小企业生产关系。因此,在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和激发企业内在动力的同时,更应加强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健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生态体系。首先要分类精准施策,推广第三方数字化服务型平台。其次要共享协同对接,助力中小企业实现深度互联互通。鼓励大型企业立足中小企业共性需求,搭建资源和能力共建共享共用平台,在重点领域实现设备共享、产能对接与生产协同,系统赋能和助推牵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再次要上云用数赋智,拓展中小企业数字化应用新场景。最后要完善支撑体系,打破中小企业数字化的制度壁垒。包括建立中小企业数字化可信服务商、数字化产品与服务的评价标准体系;建立中小企业融资增信服务体系;构建为中小企业提供网络和数据安全技术支持服务的安全公共服务体系,等等。 【详情】

  以数字技术赋能,实现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它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成为世界感知中国的标志性文化符号。对此,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地研究员李芳强调,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黄河文化进行系统性保护及开发利用,是完整表达黄河文化深刻内涵的重要形式。数字技术为搭建跨越时空的黄河文化生态体系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和必要的工具支撑。运用文化物联网、广域信息采集等数字技术来推动黄河文化资源的分类普查、保存保护、传播传承以及开发利用,有利于真正实现黄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方面,可以打造数据中心,全时空汇聚黄河文化资源。通过建设黄河文化数据中心,展现黄河文明的自然景观、历史遗迹、文献古籍、博物馆文物以及曲艺民俗等各类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促使有关黄河文明的自然地理生态与文化信息生态深度融合,有助于形成“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连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黄河文化数据体系。另一方面,可以构建传播矩阵,多维度展现黄河文化底蕴。运用数字技术,面向全球搭建元素可链接、知识可共享、文化可感知的传播矩阵,是繁荣黄河文化研究、促进多向度交互、提升黄河文化影响力的必要途径。此外,还可以搭建数字引擎,高效能驱动黄河文化价值转化。在黄河文化全景呈现与多元化传播的基础上,释放“数据能源”,打造以数字化载体为有力工具、以内容创造为核心的黄河文化新业态,是全面提升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效能的有力支撑。 【详情】

  借助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赋能乡村振兴。抓好数字化时代发展契机,催生出文化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并结合乡村文化特色发展,可以实现乡村经济与文化上的双赢,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发展力量。福建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蔡珍美、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吕思琦表示,数字文化产业依托其强大的数字技术更新再造乡村文化的生产、传播与消费方式,将传统生产要素朝数字化载体转变,较好地解决了以往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开发不到位、市场规模小等问题。要让数字文化产业进一步赋能乡村振兴,一是依托先进数字技术,充分发挥乡村生态优势。在充分尊重、保护乡村生态的基础上,依托先进的数字技术对乡村原本风貌进行记录、挖掘与展示,将看似最平常的乡村场景转化为动态的信息,从而带动相关经济消费,创造出一种新的带动乡村发展的模式与路径。二是结合乡村特色传统文化,打造数字创意发展新模式。在深挖乡村文化内容的基础上,开发如动漫、卡通形象、微电影等数字创意产品,并通过微博、微信、短视频等进行跨媒介传播,获得大众的关注,达到对乡村文化进行推广与传播的效果。三是培养乡村数字化人才队伍,激发乡村振兴活力。数字文化产业打破了以往传统文化产业的工作边界,凭借数字设备便可以进行即时的数据挖掘及内容分析。这些来自乡村本土的原生传统文化资源,通过数字工具传输,也可以得到其他工作人员的协同创作,使各地数字内容工作者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从长期来看,随着乡村数字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更多的城市精英向广大乡村地区转移,加上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数量的不断攀升,乡村地区势必会逐步减小与城市之间的数字鸿沟。 【详情】

  (光明网记者郑芳芳整理)

让数字技术在更多领域实现更大发展

[ 责编:李澍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把文艺创造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 提升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质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