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稳经济政策显效 上半年中国经济克难而进
首页> 理论频道> 光明独家 > 正文

稳经济政策显效 上半年中国经济克难而进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2-07-27 11:33

  作者:张德勇(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7月15日,国新办就2022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举行发布会。按不变价格计算,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5%。其中,二季度经济顶住了压力同比增长0.4%。在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疫情多发散发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展现了强劲韧性,交出了一份殊为不易的年中成绩单。

  受超预期突发因素影响,今年以来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增大。国内新一轮疫情多发散发,造成国民经济循环遭遇一定的“肠梗阻”,对经济运行的冲击程度比较严重。而且,地缘政治冲突加剧,打破了正常的国际经贸秩序,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特别是粮食和能源价格持续高位运行,使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因素日益突出。国内国际因素叠加,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有增无减。

  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加快落地起效,助经济企稳回升。针对增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在科学精准防控疫情的同时,为加快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政策并加大实施力度,中央及时果断施策,进一步部署稳经济一揽子措施,包括财政及相关政策、金融政策、稳产业链供应链、促消费和有效投资、保能源安全和保障基本民生等6方面33项措施,并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部署稳住经济大盘工作。

  这一揽子针对性强、有力有效的区间调控举措,有助于提振市场主体信心、稳定市场预期和稳住经济基本盘,实现稳增长、促发展、防风险和惠民生等各项政策目标。随着有效实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成效逐渐显现,5月份主要经济指标降幅收窄,6月份经济企稳回升,二季度经济实现正增长。

  面对全球经济动荡低迷,中国经济展现了强劲韧性。今年以来,国际局势深刻变化,全球经济环境日趋恶化。近日,世界银行、经合组织等国际机构再度调低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例如,世界银行将今年全球GDP增长率的预测值由1月份的4.1%下调至2.9%,这是该机构年内第二次下调全年经济增长预测。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经济呈现企稳回升态势,生产需求边际改善,市场价格基本平稳,民生保障有力有效,高质量发展态势持续。

  就业形势好转,城镇调查失业率回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7%,其中4月份为6.1%,5、6月份连续回落,分别为5.9%、5.5%。夏粮再获丰收,能源供应保障有力,物价运行总体平稳。上半年,全国CPI上涨1.7%,涨幅明显低于其他主要经济体。就业物价总体稳定,为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6月份,从生产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比上月加快3.2个百分点;从需求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上月下降6.7%转为增长3.1%,出口增长22%,比上月加快了6.7个百分点,表现超预期;从产业优化升级看,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6.2个百分点,新动能引领作用持续显现……

  抓住经济恢复关键期,努力推动经济重回正轨。上半年,稳经济各项政策措施取得积极进展,为下半年中国经济恢复发展提供了较好基础。但也要看到,国际局势动荡,全球通货膨胀持续在高位,经济滞胀风险上升,产业链、供应链出现区域化碎片化趋势,国内疫情时有反复,疫情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这都为下半年经济运行带来一定不确定性。

  面对风险挑战,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是关键。因此,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抓住经济恢复关键期,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扎实推动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持续见效,并根据形势变化谋划增量调控政策工具,宏观政策要兼顾当前和未来,微观政策要落实落细。尤其,以着力保市场主体作为下好稳住宏观经济大盘的“先手棋”,帮助企业纾困解难,为市场主体提供一个稳定的预期,增强市场信心,带动供给与需求持续修复,不断巩固经济稳定恢复的基础,努力推动经济重回正轨。

[ 责编:郑芳芳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提高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