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加快建设一流大学人才高地
首页> 理论频道> 文史科教 > 正文

加快建设一流大学人才高地

来源:学习时报2022-08-07 09:07

  作者:张军(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在生产力要素中居于支配地位,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基本力量,杰出人才作为人民群众的突出个人代表,为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着特殊重要作用。纵观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史,从生产力角度看,正是一部人才持续发挥作用、推动创新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历来有重视人才和人才工作的优良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才工作摆在治国理政大局的关键位置,领导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对高素质人才加快实现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面的提升的跨越式发展,有效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出了迫切要求。一流大学作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重要战略力量,要对标“国之大者”,清醒认识当前一流大学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制约因素,尤其要针对人才队伍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强、人才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不高、科技人才队伍结构有待优化、人才评价体系还不适应科技发展要求等重点难点问题,拿出实招、做好实功、注重实效,千方百计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让事业激励人才,以人才成就事业,在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中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使命担当。

  完善人才第一资源“大格局”,构建人才工作“新理念”。要牢牢把握人才工作正确政治方向,坚持党管人才、着眼服务大局,最大程度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统一力量,教育引导学校人才队伍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要不断完善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机制,巩固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人才工作小组统筹谋划、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同落实的人才工作格局,落实各级党委主体责任,尤其要让学校基层党组织成为团结凝聚人才队伍的战斗堡垒,为扎实推进人才工作提供坚强保证。要坚持系统观念,强化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加强对高校人才工作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从世界的、历史的、发展的、辩证的视角深入分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工作的主攻方向,一体化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全力打造令人向往、人尽其才的良好生态。

  拓展人才引领发展“大思路”,强化人才工作“新机制”。要进一步凝聚人才引领发展的重要共识,巩固人才作为创新之核、发展之要、强校之基的战略地位,切实从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落实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最优先位置,在前沿探索中发现人才、在攻坚克难中凝聚人才、在创新实践中培养人才、在强校发展中激励人才、在一流建设中成就人才。要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下力气破除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减负松绑,拓宽人才成长通道,不拘一格用好用活各类人才。要进一步激发人才活力动力,完善以品德为前提、能力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良好氛围,不断调动和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大力营造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立足激发人才队伍“大作为”,完善人才评价“新举措”。要坚持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坚决破“五唯”,建立并不断完善教师分类评价机制,为教师成长成才构建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的制度保障体系,不断激发教师追求卓越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让人才“引得来”“立得稳”“留得住”“长得好”。要完善人才队伍分类聘用、分类晋升机制,立足学科特点和差异性,强化“分类发展、分类卓越”理念,注重专业性、创新性和履职绩效,打破不同职称系列评价壁垒,畅通分类晋升、分类发展路径,建立健全人才队伍个性化发展机制。加速人才队伍新原体系融合,在新进教师全面实施“预聘—长聘—专聘”制度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促进校内原体系教师与新体系教师的融合发展。开展“创新研究中心”“青年科学家工作室”评选和建设,鼓励新体系和原体系教师联合组建团队,促进融合和赋能,实现优秀人才间双向互动与交流,提升队伍整体水平与活力。

  建强人才自主培养“大平台”,巩固人才工作“新优势”。遵循客观规律,树立鲜明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和选人用人观,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科学家精神,高质量推进现代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统筹推进新时代人才工作,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坚定培养大师的决心和信心,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坚持“培引结合、以育为主”,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下力气培养一批主要学科领域的“领跑者”,新兴前沿交叉领域的“开拓者”,基础科学前沿领域的“奋斗者”,形成群贤毕至、德教双馨的人才队伍建设新优势。完善人才梯次培养体系,加快引育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尤其要注重强化人才队伍传帮带和校内校外协同培养,融合高校学科育人优势以及科研院所和领军企业资源优势,瞄准国家急需紧缺领域,加快自主培养青年人才和后备军。

  事业因人才而兴,人才因事业而强。深入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双一流”高质量建设,要紧紧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任务,坚持“一流培养一流”,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有价值地成长;坚持“一流推动一流”,建立健全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一流水平的人才评价体系,帮助教师有价值地成就;坚持“一流引领一流”,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强化优势学科引领,实现学校有价值地发展,以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的生动实践和实际行动,不断开创党的人才工作新局面。

[ 责编:赵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理响中国】推进人力资源强国建设

  • 共同富裕背景下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