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程中建设美丽中国
首页> 理论频道> 光明独家 > 正文

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程中建设美丽中国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2-10-31 17:55

  作者:董国文(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图书馆书记、上海高校智库“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全面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需要我们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重要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深刻把握新时代我国人与自然关系的新形势新矛盾新特征,与新时代课题紧密结合起来,汲取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思想智慧,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观,运用和深化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生产和生态的辩证统一关系的认识,深刻阐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精华和理论,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迪和实践指导。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阐明了“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场合多次提出了“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等重要论断和主张,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与时俱进。

  中华民族在生生不息的文明进程中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良好风尚和价值理念。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和佛家的“众生平等”,都强调把自然生态同人类社会联系起来,按照大自然的规律行事,表达了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念。从“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从“仁民爱物”到“生态系统保护”,从“民胞物与”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记为传统生态智慧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焕发出新意,对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和升华,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必然要求。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寓示勃勃生机,被赋予为“生命的颜色”。中华民族自古钟情绿色,中华诗词歌赋中对于绿色的赞美和歌咏俯拾皆是,比如“春水碧如天,画船听雨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等诗句生动地描绘了满眼绿色的鲜活,展现了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相处,令人感受到生活的悠闲与惬意。如今,推动绿色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更是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希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和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人民生活愈来愈美好,而相对于生态环境的要求也愈加提高。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党和国家全方位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把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到经济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坚决杜绝“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的有力举措,是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所蕴含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理念的贯彻。在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可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美好生活需求,需要我们持续不断推进“两山”理念转化,以绿色发展为具体路径,强化创新驱动的现代化特征,建立起人与自然良性循环的运行秩序,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永续发展。

  以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高度持续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全球环境问题,需要全世界携起手来共同应对。人与天地万物休戚与共,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习近平总书记站位高远,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全局出发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新实践,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引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和新路径,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为人类生态发展新形态提供了发展范本,为世界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必须确保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落地见效,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遵循减污降碳内在规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强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不断建立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着力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驰而不息,在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上迈出新步伐,让绿色成为美丽中国最鲜明、最厚重、最牢靠的底色,为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提供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理念、中国方案,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对于如何处理现代性发展悖论问题和人类生态发展新形态提供彰显中国智慧的发展范本,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 责编:李澍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把文艺创造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 提升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质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