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首页> 理论频道> 国际关系 > 正文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来源:《红旗文稿》2022/202022-11-06 10:46

  作者: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鲜明标识。它科学回答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指明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共同奋斗方向,展现了胸怀天下、面向未来,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宽阔胸襟,对中国和平发展、世界繁荣进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向全世界郑重宣示,中国致力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树立了鲜明旗帜、提供了行动指南。

  一、深刻领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伟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决定了人类前途终归光明。另一方面,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这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伟大思想创造性提出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宏阔时代背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随着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我国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中国方案。

  时代是思想之母,伟大的时代必然产生伟大的思想。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交织激荡,针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的世界之问、时代之问、历史之问,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非凡理论勇气、卓越政治智慧、强烈使命担当,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从中国与世界共同利益、全人类共同福祉出发,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理论成果,闪耀着真理光芒。习近平总书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洞察世界发展大势,深刻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遵循,以实现全人类发展、繁荣和幸福为宗旨,蕴含着对人类文明形态的前瞻性思考和对人类进步发展大势的准确把握,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穷尽真理,而是不断为寻求真理和发展真理开辟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共同体”这一理想追求转变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伟大实践,是普遍联系的辩证思维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运用,揭示了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和人类命运紧密相连的客观现实和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之一。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植根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天下大同、协和万邦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人类社会的美好憧憬,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的文化渊源。”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宇宙观、“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天下观、“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国际观、“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文明观、“以义为先、义利并举”的义利观,秉持立己达人、兼善天下的价值取向,坚守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治理原则,追寻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高远理想,由内而外呈现出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巨大的亲和力和感召力。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胸怀天下的使命担当。从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自己的远大理想,致力于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一百多年来,党始终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努力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作为新时代党的领袖,对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创造性继承与创新性弘扬,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超越传统国际关系理论、创建新理论体系的能力、勇气和担当,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以理论创新和思想创造引领实践、引领时代、引领未来的历史主动意识,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博大的天下情怀。

  二、全面认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内涵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经历了从酝酿、提出到不断充实、发展的历史过程,其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完善,因其科学性、时代性、先进性、实践性的理论特色,赢得越来越广泛的理解、认同和支持。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内涵不断丰富发展。在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宏阔实践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日益全面和深刻。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首次在国际上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5年在纽约联合国总部详细阐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五位一体”的总体路径,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2017年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进一步提出建设“五个世界”的总体布局。2021年和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国际形势出现的新变化新挑战新问题,从解决和平与发展两大核心问题出发,先后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呼吁打造全球发展共同体和人类安全共同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体系日益系统完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体系化特征,逐步形成了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价值基础,以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前提和路径,以打造全球伙伴关系为新起点,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要实践平台的科学理论体系,包含了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等大量新理念新倡议。同时,作为骨架支撑,中柬、中老、中缅、中巴、中埃、中乌(兹别克斯坦)等双边命运共同体,中非命运共同体、中阿命运共同体、中拉命运共同体、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等区域性命运共同体,以及网络空间、核安全、海洋等领域性命运共同体应运而生。这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日益成为既点亮梦想,又指明道路;既深化内涵,又扩大外延;既有总论,又有分论的完整理论架构。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日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和支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世界上日益深入人心,已经实现从“一方领唱”到“众声合唱”的多重跨越,被多次写入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等国际组织决议或宣言,在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产生积极效应和重大影响,在凝聚国际共识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我们践行多边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第七十七届联大主席克勒希表示,在面临重大全球性危机时,人类应构建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团结一致、共同应对挑战。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参与,彰显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大的理论穿透力和思想感召力。

  三、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光辉旗帜阔步前行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光辉旗帜引领下,中国与世界各国携手努力,在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进步的共同事业中,不断把先进的思想理念转化为磅礴的实践伟力。

  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写入宪法的国家,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致力于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同世界上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建立伙伴关系,形成遍布全球的“朋友圈”,开辟了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面对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中国积极推动创立阿富汗邻国协调合作机制,提出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四点主张、促进中东和平稳定五点倡议,积极推动伊核全面协议恢复履约谈判,积极推进半岛问题的政治解决进程。中国方案秉持公道正义,倡导以对话增互信、以对话解纷争、以对话促安全,为世界和平稳定增加希望。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国积极深化抗疫国际合作、携手各国筑牢防控屏障,助力弥合“免疫鸿沟”,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针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层出不穷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球安全倡议,明确擘画了各国实现共同安全的行动路线图,为世界指出了一条新型安全之路。

  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中国坚持在与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擘画与推进自身发展,将自身发展经验和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与各国携手建设共同繁荣的世界。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近10年来,共建“一带一路”从倡议变为现实,从“大写意”步入“工笔画”,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面对全球经济脆弱复苏、减贫成果受到侵蚀、南北鸿沟不断拉大等诸多难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球发展倡议,为各国发展和国际发展合作贡献中国方案,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这一倡议已得到100多个国家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响应和支持,60多个国家加入“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成为团结协作、共谋发展的重要力量。

  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同国家、不同文明要在彼此尊重中共同发展、在求同存异中合作共赢。中国不断加强同各国的文明交流互鉴,创立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举办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不遗余力促进世界各国文明开展平等对话、交流互鉴,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人类共同利益高度,提出坚守和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价值支撑,为人类文明朝着正确方向发展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全人类共同价值凝聚了人类不同文明的价值共识,画出了世界各国人民普遍认同的价值理念的最大同心圆,超越了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发展水平差异,揭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邃的价值内涵,为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提供了价值基石。

  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深刻改变了中国,也为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面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宣布富有雄心的“双碳”目标,推动落实《巴黎协定》,为推动世界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展现中国负责任大国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系统治理,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指明了各国携手应对挑战、打造清洁美丽世界的实践路径与合作之道。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清醒历史自觉和坚韧主动精神,勇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要更加深刻理解和领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价值、世界意义和历史意义,更加坚定地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旗帜,同世界各国一道,为和平发展尽力,为团结进步担当,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推动人类发展进步、开创更加美好的世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责编:刘梦甜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 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性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