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理论频道> 文史科教 > 正文

汲取修身的智慧

来源:人民日报2022-11-07 09:45

  作者:蒋来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作为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所坚守的中华文化立场,充分彰显了我们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修身智慧,是我们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的源泉所在。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着每个人,文化的最大特点在于化人。《易经》中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今天,我们要以文化人,就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成为经久不衰的活的文化。以文化人,客观上要求我们每个人特别是党员干部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修身的智慧。《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大学》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国一体、家国同构,既是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深层逻辑,也是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内在支撑。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修身既是个人层面的要求,也是社会层面、国家层面的要求。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修身的智慧,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立德立身。“德者,本也。”立德立身是修身的核心内容。我国古代先哲一贯倡导立身必须先立德,要做君子不当小人,做到“喻于义”而非“喻于利”,“怀德”而不是“怀土”。我们在立德立身的过程中,既要立意高远,也要立足平实。一方面,立志于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作为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爱国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家”与“国”向来是一体的。党员干部要积极做爱国主义的坚守者和传播者,永葆对人民群众的赤子之心,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另一方面,立足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些都是修身的内在要求。党员干部要用高尚的道德操守约束自己的言行,守住做人、处事、用权、交友的底线,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政治责任。

  克己修身。修身就要克己,克己就得自律。《周易·系辞》说:“惧以终始,其要无咎”;《诗经》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些都是在告诫人们,要始终保持警惧忧患心态,努力做到言行无过。只有心有所畏,方能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每一名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应该明白这个道理。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都是克己奉公、修身无私的典范和表率,把立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落到实处,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榜样。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诱惑干扰面前,党员干部要正确处理公与私、廉与腐、俭与奢、苦与乐的关系,不断涵养“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政治定力,努力抵御私心杂念的干扰、不良欲望的侵袭,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言行、守得住清白。

  立志立业。立什么志、立什么业,这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也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古人说:“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君子之学,无时无处而不以立志为事”。这启示我们,立业首先要立志,只有立大志、立长志,才能更好地做大事、成大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告诫年轻干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这是两股道上跑的车”“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党员干部要切忌立志立业中带有功利倾向,而是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政绩观,看淡个人进退得失,心无旁骛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终身。

[ 责编:徐倩阳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把文艺创造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 提升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质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