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首页> 理论频道> 动态导读 > 正文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2-11-11 14:29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必须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并从五个方面做出具体部署。以此为指导,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唐任伍表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水平”是关键。具体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高水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现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这既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优化作用,又发挥了政府在宏观调控中的有为作用,既避免了单纯依靠政府力量会损失资源配置效率、丧失经济活力而出现的政府失灵,又避免了完全依靠市场力量会催生过度垄断、排斥公共利益、引发两极分化而出现市场失灵。二是推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减弱的“三重”压力,建立起“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全国统一大市场,能够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基础支撑,为各种要素自由流动进行市场化的高效配置,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越的环境。三是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充满活力的微观市场主体是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石,也是我国应对挑战、抵御风险的韧性与能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底气所在。为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它们在繁荣稳定的大环境中预期稳定、充满信心,积极投资创业,寻找发展机会,从而激发广大劳动者的内生动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水平”的一大标志。四是创新财税金融体制。具体表现在健全现代预算制度、现代税收制度、现代中央银行制度体系,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金融监管体系,深化利率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健全资本市场功能等等一系列举措,是建立、健全现代财税金融体制,推动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丰富内涵》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原磊指出,目前,中国已建立起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并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然而经济“大而不强”的问题仍十分突出,很多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在关键环节受制于人,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为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着力提振实体经济,就必须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第一,要加大对世界科技前沿、具有前瞻性、引领性的基础研究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竞争环境,建立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第二,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第三,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组织各层面优势创新资源,推动产学研一体化,针对一些共性技术、关键技术、核心技术进行集中突破,形成推进自主创新的强大合力。第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提高侵权行为成本,确保市场机制的公平高效,释放企业创新活力。《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斯丽娟表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县城是连接城市和乡村的纽带,在促进经济增长和带动农业农村发展中始终占据重要地位。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不断完善县域资源整合机制、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机制、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具体来看,首先,要建立资源整合机制,促进县域范围各类要素的有效整合。比如加强资源整合,科学规划各类资源向中心城镇等特定地区的投入;加强信息整合,通过动态监测和数据比对,识别返贫风险;通过收集产业信息和市场信息,加强对农产品的预警分析推广;加强产业整合,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形成优势特色明显的规模化产业;加强人力资源整合,开展职业教育和创业培训,发展多渠道灵活就业,提升农户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其次,加强党建引领,不断提升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能力。必须始终坚持和加强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党的领导,继续完善和强化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领导机制,巩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形成全党动员共促乡村振兴的局面,确保党和国家各项兴农富民政策层层传导、层层落实。最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提升县域范围内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提升县域整体发展水平是县域范围内实现融合发展的基础,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是县域范围内实现融合发展的关键。应突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体制障碍,促使更多县城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向农村地区延伸,推动县城与乡镇公共服务建设和管理一体化,形成县城与农村地区要素资源双向流动的良好格局。《县域经济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张可云认为,当前,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调整与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内容与重点,全面部署旨在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主体功能区战略,制定并实施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意义的区域重大战略,提出并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通过这一系列战略与措施,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取得了非凡成就。在上述成就的基础上,未来我国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与方向,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携手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一方面,各地区应立足本地优势,充分依托国内生产网络,明确具有本地特色的发展思路、方向与路径,完全融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另一方面,各区域同样需要优化内部空间布局,壮大区域中心城市的经济规模,不断依靠合理集聚的中心城市打造本区域的增长极,进而带动城市与区域整体发展。第二,防范化解区域经济新风险。我国不同区域之间存在较大异质性,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保持战略定力,做好统筹规划,应对错综复杂的形势,坚决防范化解区域协调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各地区应协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探索联防联控新机制,利用庞大的国内组织管理网络稳定区域发展。第三,塑造数字经济新动能。在数字化浪潮中,各区域可充分借助数字化技术弥补自身在要素投入等方面的不足,利用本地竞争优势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制度型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院长王廷惠指出,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有效实践路径。聚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以更加开放的决心、更加开放的胸怀和更加有力的举措,以进一步全面纵深扩大开放,积极应对外部遏制、封锁和极限施压,主动应对各种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和超预期变化。适应新形势,针对新问题,把握新特点,要持续扩大、全面深化与系统升级开放发展,加大贸易、投资和人员流动等方面对外开放力度,推动由商品要素流动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转变,稳妥有序推进制度层面的深度开放。对标高标准国际贸易和投资通行规则,要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市场化改革,积极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依法保护外商投资权益和知识产权,构建参与国际合作竞争的制度新优势,持续提升国际竞争力。要进一步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促进跨境投资自由化和贸易便利化,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高水平推进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

  (光明网记者 刘梦甜整理)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 责编:李澍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理响中国】推进人力资源强国建设

  • 共同富裕背景下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