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对话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所长王虎学
首页> 理论频道> 党建政治 > 正文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对话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所长王虎学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2022-11-15 13:17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如何理解“两个结合”的重要意义与深刻内涵?如何找准践行“两个结合”的着力点?

  1 马克思主义能不能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能否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

  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为什么进行“两个结合”、怎样实现“两个结合”进行了科学阐释。如何理解强调坚持“两个结合”的重要意义?

  王虎学:马克思主义从来都不是理论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再强调:“我们是不断发展论者”、“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我们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党的二十大强调坚持“两个结合”,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创新的内在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需要。

  一方面,“两个结合”是对理论创新历史经验的传承和坚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不是要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词句,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马克思主义能不能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能否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一条宝贵历史经验,就是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不断变化的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回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坚持守正创新,既要一脉相承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既要“接着讲”、“接着干”,又要敢于说前人没有说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新时代,我们党取得了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另一方面,“两个结合”是对理论创新崭新格局的开创与发展。毋庸置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个“实际”必然蕴含着文化的实际,这个“结合”本身内在地包含着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维度,也体现在我们的道路、理论、制度、路线、方针、政策等方方面面,但这个维度一直没有被明确地正式提出来。新时代,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重申“第一个结合”的基础上鲜明地提出“第二个结合”,这个意义不言而喻,这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理论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也是对未来理论创新路径的深刻洞悉,代表了中国共产党新的觉悟、新的认识高度。可以说,“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提出,进一步赋予了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中华文化底色,进一步夯实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进一步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牢牢扎根。

  记者:提出并坚持“两个结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怎样的精神品质?

  王虎学:中国共产党人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坚持“两个结合”体现了高度的历史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和守正创新的精神品质。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两个结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结合的前提和基础,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守、对中国共产党宝贵历史经验的继承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守正”就是要守住正道、正理、正气,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同时又要紧密结合中国实际、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创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唯有如此,才能不断书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

  记者:在您看来,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有哪些主要着力点?

  王虎学:只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具体而言,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和着力:

  洞察世情,应对变局。只有紧跟时代步伐,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理论才能成为引领时代的旗帜。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迫切需要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强大的认识工具对世界发展形势作出正确的研判,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进行深刻把握。要正确判断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揭示人类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人类进步的一边;深刻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度互动,准确分析我国面临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强化促进这一历史进程的重大战略支撑,注重防范有可能迟滞甚至中断这一历史进程的重大风险挑战,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科学的战略谋划、战略指引。

  立足国情,聚焦问题。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我国基本国情及其发展变化的阶段性特征了解深、了解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当代中国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明确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部署、战略安排、战略举措。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既要深刻认识到,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最大的实际,也是最基本国情,同时又要清醒看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在“变”与“不变”中聚焦并直面我国面临的各类问题,如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等等,在回答和指导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推动理论发展创新。

  了解党情,把握主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党的二十大对新时代党的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化对党情、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始终把握历史主动,成为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最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记者:如何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王虎学: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有深刻阐释和丰富发展,强调“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的重大课题。

  “贯通”“融通”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关键所在。要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和结合点。报告概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方面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并指出其“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这是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激活中华文明的重要原因。同时,马克思主义以其“现代”观念唤醒并转化了中华文明的“传统”理念。中华文明作为农耕文明的产物,其中必然存在着与“现代社会”不太适宜的“传统社会”的价值观念,马克思主义以其科学性、革命性、现代性激活传统的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在自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中把中华民族引导到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以其悠远深厚的文化底蕴反哺、滋养了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牢牢扎根中国大地、更具中国特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考察时指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既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也意味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不是凝固不变的思想,而是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在历史与未来、民族与世界的联系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既要有历史眼光,又要有当代视野;既要有民族情怀,又要有世界眼光;既要体现历史的文脉,又要把握时代的脉搏。同时,对待传统文化,“故步自封、陈陈相因谈不上传承,割断血脉、凭空虚造不能算创新”。实践中要注意防止一些不恰当的倾向,如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简单相加、形成“两张皮”,或对传统文化不加甄别、囫囵吞枣,又或是封闭排他、缺乏开放包容等。

  3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更多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记者:如何理解“两个结合”的内在联系?

  王虎学:“两个结合”是一体两面,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贯通、辩证统一。在“两个结合”中,“一体”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是“两个结合”的基础,“两面”是指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两个结合”的基本维度。

  “两个结合”各有侧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侧重于强调在革命、建设、改革不同时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实践课题,正是在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过程中,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从而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从而更好地用新的科学理论指导中国实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则侧重于强调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从而让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结晶,在新时代新征程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内涵,展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气象和文化境界。

  “两个结合”不可分割、相互贯通。事实上,当我们强调“第一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时候,无法忽视、也绕不过去“第二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一定意义上,我们提出并强调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是要更深入地从文化层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换句话说,所谓的“具体实际”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建立在历史文化传统基础之上的、从历史文化传统中演化而来的,因此,我们不能机械地将传统与现代截然二分甚至完全对立起来,也不能人为武断地将历史与现实完全割裂开来。对于“两个结合”,我们必须完整地、辩证地理解,既要把握好“实际的文化”,也要把握好“文化的实际”。

  记者:党员干部应当如何增强坚持“两个结合”、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能力本领?

  王虎学: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既是“解释世界”的伟大认识工具,更是“改变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更多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要求党员干部必须以广阔的世界历史视域和高度自觉的责任使命意识自觉担当、主动作为。既要把握其整体性,做到一体把握、一体推进,不可偏废、不能割裂;又要把握其实践性,做到结合实践变化,不断创新发展。

  坚持“两个结合”,需要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全面系统的掌握,需要对本国国情有深刻准确的把握,需要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怀有足够的礼敬。党员干部首先要加强理论学习,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用这一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深刻领悟“两个结合”的历史必然性和客观规律性,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把握好这一重要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只有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才能更好理解把握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要全面准确把握“中国具体实际”的科学内涵。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必须牢牢抓住中国具体实际。既要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把握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也要把中国具体实际放在动态的过程中考察,牢牢把握世情、国情、党情发展变化,主动应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机遇、新挑战,与时俱进,守正创新。要重视调查研究,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只有经过调查研究这个重要环节,我们才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正确地结合起来。

  要深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只有完整准确地理解并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又全面深刻地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在“高度契合性”的层面实现二者的真正“贯通”“融通”。党员干部必须秉持对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深入挖掘运用中华文化丰富宝藏,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互动,在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的同时,为推进“两个结合”注入强大的定力和底气。(中国纪检监察报记者 郝思斯)

[ 责编:刘梦甜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 依靠技术攻关和要素配置推进农业现代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