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深刻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历史意义
首页> 理论频道> 国际关系 > 正文

深刻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历史意义

来源:福建日报2022-11-18 10:07

  作者:詹志华、邵宇飞(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福州大学研究基地)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并强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应有之义,同时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追求。作为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重大文明成果,人类文明新形态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向世界展示了其在实现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多维超越、厚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明底蕴、革新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文明范式、提供解决全球治理难题思维理路等方面的独特价值,具有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

  实现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多维超越

  当今时代,资本主义文明形态和社会主义文明形态交织并存。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理论总结,经得起检验和比较,其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超越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在认识上超越了资本主义漠视文明多样、笃信文明优越的狭隘观念。通过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倡导文明共存、文明互鉴,为维护文明多样性锚定了正确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尽管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论调不时沉渣泛起,但文明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文明多样性既是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客观现实,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围绕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在创造、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过程中,促使人们将目光从“文明之争”回视现实,更多关注各国生产力发展不平等、现有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不合理等现实矛盾,更好找准文明冲突的根源所在,对症下药。

  二是在路径上超越了资本主义文明奉行丛林法则、优胜劣汰的文明模式。资本主义文明形态并未跳脱用一种文明取代另一种文明的历史怪圈。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人民独立自主,以和平方式创造的,中华民族在走向文明复兴的过程中不仅没有给其他文明带来灾难,还通过加强“南南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愈来愈多地将社会主义文明成果惠及全世界,以实际行动向世界证明,走社会主义道路以和平方式谋求文明复兴是可行的,这是数百年资本主义文明史中所不曾有过的。

  三是在道义上超越了资本主义文明下人异化为文明附庸的现实窘境。西方的现代化文明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内核,是资本至上的文明。资本“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在事实上取代了劳动人民的历史地位,人反而成了维持资本主义文明繁荣的棋子和工具。人类文明新形态和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根本区别不在于多大程度上推动了文明进步,而在于多大程度上使人民作为文明主体享有了文明进步的成果。人以满足自身文明需要而进行文明实践,才能真正以文明主体的身份,作为人而成为人。

  厚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明底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今后的中心任务,“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异彩,它的创造、丰富和发展,厚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明底蕴。

  一是厚积人民底蕴。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为优越的物质保障、生态环境、文化氛围等,改变了人的生活面貌,人进一步成为了更加具有文明志趣的人。处于真正文明社会中的人为进一步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必然会提出更高一级的文明诉求,这就为文明形态的进一步发展,为文明的复兴提供了方向和检验实践成果的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滋养人民群众,以其前瞻的时代步伐感召人民群众,必将使人民群众更好发挥其历史创造者的作用,链接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和实现中华文明全面复兴的时代主角。

  二是厚积制度底蕴。制度伴随着文明发展的基本进程,代表了文明发展的高度。要使得作为文明主体的人,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拥有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普遍条件,必须要以人民为中心,夯实经济基础,完善上层建筑,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制度的高度优化、契合。必须在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以文明的视角优化制度建设,发展人民群众真正享有其劳动成果的物质文明、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文明、体现人民价值追求的精神文明、表征人民伟大实践的社会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文明意义上的质的飞跃。

  革新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文明范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经济、制度、文化、社会、生态普遍落后的国家实现文明跨越式、内涵型发展的典范,富含独特文明基因而非趋同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中国模式,给人类文明发展带来了新的价值元素,为处于现代化文明困顿中的国家提供了新的文明范式。其对文明范式的革新主要体现在:

  一是注重把握人类文明的整体性。立足世界文明发展史的角度,只有把握人类文明的整体性,才能在文明激荡中创造凝结全人类智慧的文明成果。近代以来,企图以单个民族或国家的文明发展范式定义人类文明整体发展范式、以特殊性统摄普遍性的做法层出不穷,结果是越来越多的欠发达国家沦为发达国家、发达文明的附庸。人类文明新形态摒弃了这种以主观取代客观、以个体统摄整体的文明发展思想,更多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整体价值立场上,强调以人类文明的整体进步为目标,立足自身,面向世界,积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只有突出人类文明整体性的文明形态才是受人民欢迎的,与时代同步的,被历史铭记的。

  二是注重彰显民族文明的独特性。立足民族文明发展史的角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其他民族国家提供了依托自身文明基因,实现古老文明现代化创造和转化的现实例证。我国最终能够顺利完成工业化、稳步走向现代化,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始终保有深沉的文化自信,运用中国智慧,立足中国实际,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向世界证明,经岁月沉淀过的文明精髓是一个民族的根与魂,各民族国家只有植根本民族的文明基因,才能在现代化社会的滋养下增强赓续自身优秀文明传统的自信,绽放出独特的文明色彩。

  三是注重探究文明演进的规律性。立足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丰富和发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对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付诸实践,便形成了丰富的文明建设经验,有利于其他民族正视自身文明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新的时代背景下人类文明发展的最新范式,突出回应和解答了当下最为紧迫急切的文明发展问题,包括要建设丰富的物质文明以支撑文明的内涵式发展,要注重文明系统的内部协调,要尊重和保障人在文明进步中的主体性作用等,这些都是对文明发展规律的最新认识,也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总结。

  提供解决全球治理难题的思维理路

  解决全球治理赤字不断扩大等问题已成为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关切。“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重要组成,能够为解决全球治理难题提供独特视角。

  一是做到“存异”,就是要注重保存文明特色,消解文明冲突,推动各文明的现代性转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同样,各民族国家的“文明鞋子”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诉求,他们自己最有发言权。在国际舞台上,应当客观公允地承认文明差异,保障各文明实体作为人类文明大家庭中的一员在人类文明建设事业中的参与权和发言权,推动人类文明百花齐放。

  二是力主“求同”,即各国现代化文明发展水平要不断趋同,不断缩小各国文明发展差距。人类文明新形态积累了文明内部要素协调发展的普遍经验,以此为样板,将人类文明作为整体来把握,将各国文明作为要素来分析,能够为“求同”提供一定的思路借鉴。借鉴更为先进高效的生产方式,能够实现自身的迭代式发展,推进人类文明事业的整体进步。各国应当互帮互助,同心协力,依据时代发展大势,谋定各民族都认可、都愿意为之努力的方向,以此为指导,在大框架下因事而异,因地制宜,制定适用于各民族自身情况的现代化发展方略,才是实现人类文明整体进步的要义所在。

  (本文系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研究”(FJ2021XZZ007))

[ 责编:徐倩阳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把文艺创造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 提升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质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