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革命文化激励我们进行新的伟大斗争
首页> 理论频道> 党建政治 > 正文

革命文化激励我们进行新的伟大斗争

来源:学习时报2022-11-28 10:05

  作者:张鑫磊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党领导人民在伟大斗争中锻造出的文化形态,革命文化承载着党的初心使命、凝结着党的独特标识、蕴含着党的精神基因,并且伴随着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而积淀深厚、历久弥新,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一)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是在斗争中成长和壮大起来的,斗争精神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革命文化是在我们党带领人民开展的斗争实践中发展起来的,见证了党风雨兼程的历史,融入进党薪火相传的血脉。

  革命文化承载着党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是在内忧外患中诞生的,肩负着救国救民的历史重任。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心怀理想、投身革命,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初心使命,前赴后继地推动旧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局面走向新中国独立富强的壮阔图景。革命前辈、革命事件、革命遗址,以及革命理想、革命传统、革命精神等不仅是革命文化的具体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有力彰显。

  革命文化凝结着党的鲜明品格和独特标识。马克思指出:“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中国共产党人作为革命者,在一百多年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中,坚持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塑造了马克思主义革命党的优良传统和品格特质。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必须保持革命精神、革命斗志,逃避和停止革命是行不通、走不远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革命铸就了革命文化的内在根基,而革命文化又滋养着中国共产党人继续保持革命本色,锻炼革命意志,开展革命斗争。

  革命文化蕴含着党的精神基因和力量源泉。革命精神是革命文化的基本要素,是我们党积累而成的宝贵财富。无论是革命时期孕育的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还是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的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抑或是新时代以来展现的脱贫攻坚精神、伟大抗疫精神、“三牛”精神、北斗精神,都是无数人用革命斗争凝聚出来的,彰显了我们党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为中国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破浪前行提供了丰厚滋养和动力支撑。

  (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随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新的伟大斗争也呈现出更隐蔽、更多样、更复杂的特点。中国共产党人要坚持胸怀天下,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团结带领人民同一切危害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危害我国核心利益和重大原则、危害人民根本利益的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进行坚决斗争。

  进行新的伟大斗争绝不能丢掉革命文化。革命文化形成和发展于党的伟大斗争史,承载着共产党人一百多年来的沉淀和积累,是党迈向新征程的根基,也是党进行新的伟大斗争的凭借。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我们在推进新的伟大斗争过程中,不能只从当前找方法、求创造,更要从历史的革命文化中寻经验。这里蕴含着我们党创造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的斗争经验,是推动新时代新斗争取得胜利的借鉴,有利于使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对进行新的伟大斗争保持坚定的信心。

  新的伟大斗争与伟大社会革命紧密相连。在革命文化中,斗争与革命相接相融,都是我们党基于时代需要而采取的行动。新时代的社会革命承接了我们党一百多年的历史实践,旨在通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达成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这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提出的“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是完全契合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艰辛探索形成的革命文化,从历史的广阔视角深刻揭示了新的伟大斗争与伟大社会革命之间相辅相成的内在规律,能够指引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伟大社会革命中进行新的伟大斗争。

  坚持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革命文化中蕴含着我们党勇于自我革命的鲜明品格,包含着实事求是、批评和自我批评等优良传统。在推进伟大社会革命的百余年历程中,我们党经过不懈努力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全体党员干部更需要以革命文化为依托,发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不断进行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根本保证。

  (三)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继承革命文化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奋斗历程的应有之义。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共产党员对革命文化没有高度重视,仅仅将其作为革命战争年代的“过时”文化。这不仅使革命文化处于一种“失语”和“边缘”境地,更容易使自身初心蒙尘、信念缺失、精神懈怠。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更应该抓住历史机遇,继承革命文化,坚守精神家园,为实现赓续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追寻革命理想。革命理想是革命文化的精髓。坚定理想信念,不仅要有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然信心,更要有“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激昂斗志,还要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巨大勇气。追寻革命理想永远都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即便身处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之中,共产党人不需要随时准备抛头颅、洒热血,但却必须葆有革命党的大格局和精气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奋勇搏击。

  发扬革命精神。革命精神承载着革命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品格、优良传统和革命风范的高度概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进行新的伟大斗争,更要发挥革命精神的力量,使之成为继续推进伟大自我革命与伟大社会革命、创造新的历史伟业的精神支撑。发扬革命精神不是生硬套用、空喊口号,而是继承革命精神中为革命理想不断奋斗的精神品质,决不能因为胜利而骄傲,决不能因为成就而懈怠,决不能因为困难而退缩,使革命精神成为激励共产党人坚守初心使命的不竭动力。

  牢记革命历史。革命历史激荡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永不枯竭的精神源泉。中国革命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党的每一段革命历史,都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高度注重总结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才能不忘本来、开辟未来。革命历史代表了党一路走来的峥嵘岁月,也昭示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道路。新时代共产党人牢记革命历史要与学好“五史”相结合,同新时代伟大斗争相对照,树立正确历史观、立足本职工作,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苦功夫,在知史知根的前提下开辟未来。(张鑫磊)

[ 责编:赵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探索大型综合性赛事成功的“中国方案”

  • 建设东北向北开放门户,推动东北亚区域合作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