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领会归根到底是两个“行”的深意和要求
首页> 理论频道> 理论综合 > 正文

领会归根到底是两个“行”的深意和要求

来源:北京日报2022-11-28 10:44

  作者:陈培永(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副院长)

  核心提要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不仅在历史上行而且在今天依然还行,在于它是发展的,是与时俱进的,是守正创新的,它在中国之所以行,是因为它是不断中国化、时代化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归根到底是两个“行”,这一新的论述有何深意,有何实践要求,值得我们深入学习领会。

  归根到底是两个“行”的深意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行,从根本上说,是因为马恩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人类谋求自身解放提供了科学指南。

  “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这里的“归根到底”可以从两个维度来把握:一方面从源头上看,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正确道路的过程中,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因为有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才有了中国共产党,才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归根到底”是说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是源头。另一方面从历史和现实看,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都是由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指导的,正是因为有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才有了中国共产党的“能”,才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好”,“归根到底”是说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行”。

  “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行,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列宁主义,都是马克思主义的构成部分,讲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普遍性、总体性来讲是马克思主义行,从特殊性、具体性来讲就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二是只有不断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行。它说明,马克思主义行,不是每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结论和词句行,不是说一成不变的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是因为我们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因此才“行”。从这个意义上说,“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是对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行的进一步解释。

  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两个“行”实际上是相互印证、相互成就的。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前提和基础。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本土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如果马克思主义不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也不可能行。另一方面,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是作为整体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充分体现。如果没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说马克思主义行的说服力就不够、认同度就不强,正是因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讲马克思主义行才更有底气。因此,强调“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更好地支撑了“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的论断。

  为什么说归根到底是两个“行”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不仅在历史上行而且在今天依然还行,在于它是发展的,是与时俱进的,是守正创新的,它在中国之所以行,是因为它是不断中国化、时代化的。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首先是因为它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既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又强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以坚持、坚信为前提,对马克思主义最好的发展是实现新的飞跃,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明晰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关系,掌握了看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还因为它找到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路径,那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述,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此基础上对这“两个结合”做了深刻阐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强调的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实际问题,指导中国实践;是在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基础上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从根本上来说,这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强调的是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与科学社会主义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融通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让马克思主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从根本上来说,这是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相结合的问题。

  归根到底是两个“行”的实践要求

  “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个论述实际上还蕴含着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要求。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要求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有针对性地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是要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词句,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马克思主义与其他中西方学说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不是只供学术研究的对象,它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不是书斋学问而是实践的理论,它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要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就不能僵化和停滞,就必须保持生机和活力。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要求以解决中国和时代的问题为导向。只有辨识好、直面好、回应好、解决好当代中国和当今时代的问题,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才能不骛虚声、行到实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洞察时代、改变世界的思想武器,应坚持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深入回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回应时代催生的具有争议的基本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在回答时代问题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要求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需要勇气的,因为理论创新意味着要打破已经形成的结论,意味着与经典作家的某些观点不可能完全一致,意味着要提出新的范畴、新的命题、新的观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应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敢于打破既有的具体的结论,敢于触碰一些敏感的话题,突破思维定势、观念固化,以全新的视野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要求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在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就是要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让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引领中国的长远发展,引领人类社会的未来走向。

  

[ 责编:王晓秋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探索大型综合性赛事成功的“中国方案”

  • 建设东北向北开放门户,推动东北亚区域合作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