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专家学者探寻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之路
首页> 理论频道> 会议快讯 > 正文

专家学者探寻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之路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2-11-29 10:31

专家学者探寻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之路

——“共同富裕大家谈”第二期在线上举行

  光明网讯(记者刘梦甜)2022年11月26日,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主办、光明网和《社会保障评论》编辑部协办的“共同富裕大家谈”第二期“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在线上举行。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教授主持会议并作总结。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陈锡文,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华中农业大学原校长邓秀新,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司长刘喜堂,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原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郑文凯,中国农村发展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守英,中国农村发展学会副会长、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资深讲席教授李小云,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副总裁肖黎明,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教授何文炯,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西北大学教授席恒等专家围绕主题先后发表演讲。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的学者代表、腾讯公司代表、公益慈善组织代表和乡村代表等150多人在线参加会议。

专家学者探寻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之路

线上会场

  郑功成在会议开幕式中指出,这次会议旨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探寻“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之路。之所以首选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这一主题,是因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难富起来的低收入群体是农民。没有乡村振兴,不可能完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任务;没有农民富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美景亦不可能变成现实;因此,乡村振兴是关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和走向共同富裕大局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他认为,应将乡村振兴全面融入国家与地方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政策体系,形成政府、市场主体与社会力量同时发力的大格局,继续用精准扶贫的理念指导乡村振兴并精准施策。他还指出,在乡村振兴行动中,要从重硬件投入转向软硬件投入并重,而培养本乡本土人才并激发本地人的内生动力至关重要;要从重经济建设转向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特别是要促使乡村治理、社会服务与乡风文明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要尽早确立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时间表与路线图,尽快扫除阻碍城乡之间人员、货物、资金、信息、技术、服务等要素自由流动的政策壁垒,真正实现城乡之间良性互动、一体繁荣,稳步迈向共同富裕的理想境界。

  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陈锡文在题为“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农村农民共同富裕”的演讲中指出,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是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推动乡村振兴不仅是农村和农民的事情,更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事情。乡村振兴的目标之一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目标之二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使农民富裕幸福、农村和谐秀美,两个目标的实现必须相辅相成、同步推进。他还指出,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人才、组织是主体,产业、文化、生态是客体,振兴主体的目的是振兴客体。因此,不仅要提高乡村专业人才的比重,更要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要充分发挥乡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振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发展农民需要的各种新型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提高农民在推进乡村振兴中的组织化程度。他认为,振兴乡村的产业、文化和生态实际上就是要充分发挥乡村的特有功能,即巩固农业基础、守护青山绿水、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因而乡村振兴不能简单照搬城镇建设的路径。同时,不能低估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严峻现实,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比较大,要尽快规划农民人均收入增长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的前景,使这两个指标与我国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的状况相称。他提出,实现农民共同富裕还需解决好两大问题:一是农村居民的养老问题。农村居民的养老金水平过低,除了应当合理提高农村基本养老保险中的财政补贴水平,农村养老设施和服务的缺失也需要引起高度重视,要抓紧研究并建立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为主要依托的多元化、多样化农村养老设施和服务体系。二是进城农民工及其家属在城镇享受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问题。许多城市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都与户口关联,其深层次原因在于城市政府没有相应的承受能力。这一问题既需要依靠发展逐步解决,也需要城市政府根据农业转移人口对当地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实际需要,将其纳入当地发展规划加以建设,逐步增加基本公共服务供给。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原校长邓秀新在题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实践与体会”的演讲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是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的一条重要途径,尤其在当前山区发展相对滞后、未能发挥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独特优势的背景下,这一问题尤为重要。他认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要把握“一二三”原则,即发现唯一、把握“两个适字”、注意三个方面。“发现唯一”要求发现“唯一”资源要素以形成不可或难以模仿的特色产业;“把握‘两个适字’”要求产业发展宏观布局中坚持因地制宜发展,坚持供需平衡略有短缺、考虑环境承载力的适度发展;“注意三个方面”要求产业发展中坚持技术、经济、环保“三可行”,实现自然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技术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的“三转变”,做到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三家结合”。他表示,地方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主要存在五类问题:一是“大小倒置”致使产业错位;二是重产前、轻产后和销售,致使产后环节、品牌建设成为短板;三是重变废为宝搞加工致使产品质量难以提升;四是不分物性、精深加工致使错估市场需求;五是过多依赖品种致使种养技术发展不足。他强调,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应在坚持“一二三”原则、剖析已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以质量为效益、为核心发展好特色产业,让农民走上富裕道路。

  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司长刘喜堂在题为“加快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帮扶机制”的演讲中指出,乡村振兴是党中央部署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必须高度关注低收入人口。他提出,一是要开展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打赢脱贫攻坚战后,乡村振兴部门建立了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聚焦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民政部开发建设了全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至2022年6月已经汇集了6200万左右低收入人口信息,重点是认定低保边缘人口和支出型困难人口。二是要分层分类实施救助帮扶。根据低收入人口的困难程度和致困原因,划分为三个救助圈层。第一个圈层是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第二个圈层是低保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第三个圈层是其他临时遇困家庭或人员,针对不同圈层的群体分别实施相应的救助措施。三是要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输血式”的救助方式难以满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之外的需求,因而需要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从各个方面为困难群众“省钱”。四是要促进农村低收入人口增收。农村低收入人口增收的关键在于实现就业,无论是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扶贫车间,还是劳动力转移就业等,都是为了实现更充分的就业。五是要健全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健全农村基层治理体系不仅可以有效推进乡村振兴,而且也是维护农村低收入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保障。要发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代化作用,健全和创新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中国农村发展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在题为“促进农民共富的关键举措”的演讲中指出,共同富裕的核心是缩小群体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目前我国农村基尼系数、城乡收入比均处于高位,地区差距主要体现为农村发展差距,因而共同富裕的重点难点均在农村。对此,他提出了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三大举措:一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目前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存在一定差距,未来应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特别要重视农业转移人口的共同富裕。二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方位增加农民收入。农民增收的最根本源泉应当来自于农业和农村,未来的重点是激发乡村内生活力,建立各具特色、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和农业农村导向型的农民稳定增收机制,要多途径增加工资性收入、促进经营性收入快速增长、拓宽财产性增收渠道。三是加大帮扶力度,建立先富帮后富的长效机制。要重视农民的“扩中提低”问题。一方面,通过提供就业岗位、支持农民创新创业、激活农村资源、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加大政策支持和帮扶力度等多种途径增加农村低收入群体收入;另一方面,扩大农民中等收入群体规模,重点关注已进入城镇的农民工群体、未来新增加的城镇人口、剩余农村居民的中高收入者这三类群体。除此之外,还要依靠联村发展破解村庄分化,鼓励和引导跨村联合、抱团发展。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原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郑文凯在题为“当好社会参与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主力军”的演讲中指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鲜明主题。面对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历史性转变,2022年6月,中国扶贫基金会更名为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自此,基金会提出了“一个转变、两个过渡、三个更加注重、四点工作思路、五个国内业务方向、六个国际业务”的工作调整和实践探索,推出了“百美村庄”“童伴妈妈”等代表性项目,获得了“中华慈善奖”“米兰公约奖”等荣誉。他表示,在慈善普遍性规律的基础上,中国特色慈善事业更具有自己的发展内涵和特点:一是党指方向,慈善主题鲜明,在党中央“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的指引下,脱贫攻坚的创新实践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的创新发展成果;二是政府主导,项目形式多样,类型丰富,组织化、专业化、社会化程度高;三是全面行动,参与主体广泛,实现了动员党政机关、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等各类主体;四是注重实效,项目实施精准有序,群众参与度高,过程公开透明;五是底蕴深厚,传承与借鉴高度融合,实现了守正创新。

  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副总裁肖黎明在题为“做好乡村发展共创者和数字工具提供者”的演讲中指出,在科技向善的使命愿景指引下,更好地响应国家需要、助力共同富裕是腾讯践行自身使命所在,也是创造可持续社会价值的内在要求。他表示,社会议题的解决需要各方达成共识,在技术推动下形成共享发展模式以最终促成各方共同创造。共创将个体与组织自身、社会各方凝聚起来实现共建共享,与社会各方的“共创”是共同奋斗的一种形式,也是一种最大的生产力。在政府的主导下,腾讯将做好助力者,积极与村民、村集体、企业、社会组织、学界等各方共创,以共创价值凝聚目标,以共享成果激活动力,以共助协同推动发展,以共同富裕铸造未来。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守英在题为“乡村老人问题作为乡村振兴重要议题”的演讲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村规划、产业、人才、居住、生态、治理、体制等方面引起了广泛重视,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乡村老人的状况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这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他还指出,农村老年群体状况堪忧,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农村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农村老年抚养比高;二是农村老年群体经济和基本生活保障不足;三是农村老年群体健康状况普遍不佳;四是农村老年人内心孤独、抑郁增加。他强调,要多举措并举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短板:一是进一步提高养老保障水平,建立农村养老金稳定增长和动态调节机制;二是采取多种方式开发农村老年群体人力资源;三是完善助餐模式,解决农村老年群体的吃饭问题;四是提高健康服务水平,解决好农村老年群体的就医问题;五是丰富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解决好农村老年群体的精神慰藉问题。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教授何文炯在题为“基于共同富裕的富民强村浙江探索”的演讲中指出,作为共同富裕示范区,浙江聚焦“富民、强村”,系统推进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有效推进农民和农村共同富裕。在这一政策指引下,百姓收入增加、差距缩小,集体经济进一步壮大,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提高。他表示,浙江省实施了一系列富民、强村政策,取得了很大成效。富民政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标准地改革为牵引,加快推进承包地连片流转、农业规模集约经营和农业项目有效投资;二是以农业标准地改革组合农业“双强”行动,布局高质量农业全产业链,带动农民更好创业就业;三是坚持以宅基地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乡村建设与乡村经营,吸引工商资本导入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发展“十业万亿”乡村产业,实现更多农民在“家门口”增收致富。强村政策主要采用“强村公司”“飞地抱团”“片区组团”三项机制,深化集体经济市场化改革和股份制改革,联动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他还指出,浙江还推出了一系列综合改革措施:一是市场化改革+集体经济;二是标准地改革+农业“双强”;三是宅基地改革+乡村建设;四是数字化改革+强村富民。

  中国农村发展学会副会长、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资深讲席教授李小云在题为“共同富裕的核心是农民富”的演讲中指出,共同富裕的核心是缩小城乡差距,城乡差距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收入和治理四个方面,其中最主要的差距是收入差距。他强调,在乡村场域中让农民的收入增长有保障,要聚焦于“认识今日之乡村”和“认识今日乡村之产业”两个问题。他指出,今日乡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功能相较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已经发生了剧变,发展乡村经济的目标也不单是为了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更多是为了维持留在乡村人口的生计这一政治和社会目标。乡村产业的发展思路应朝着“亲农民产业”的方向转变,具体而言:一是要有农民直接受益的乡村经济新空间,着眼于提升农民自身的技能和盘活农民自己的资产;二是建设专门的组织机制,尊重农民的自我能动性,保障农民当家作主;三是创造利益链接机制,产业利益的主要受益者应是贫困农民,产业建设的目的应围绕着农民就业和提升农村的福利水平;四是加强智力引领和人才建设,培养乡村产业职业经理人等新型管理经营人才,形成为农民利益服务的专业队伍。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西北大学教授席恒在题为“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基本路径与西部任务”的演讲中指出,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扎实促进城乡共同富裕的关键,乡村振兴为促进我国城乡共同富裕提供了战略选择。他认为,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其基本目标是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断缩小区域、城乡和不同人群的收入差距,而通过乡村振兴战略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是推进广大农村人口共同富裕的最重要途径。他表示,乡村振兴战略一方面通过提升农业产业能力、农村发展能力和农民致富能力,促进农村居民富裕程度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包容性政策,不断调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促进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共享富裕的共同程度,进而促进城乡共同富裕。他还指出,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获得实质性进展,西部农村地区至关重要。他强调,西部地区乡村振兴应当着眼于三个方面:一是通过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西部地区脱贫攻坚成果,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基础条件;二是发挥西部地区比较优势,实现资源变资产、能源变产业、潜能变财富,提升西部农村地区的富裕程度;三是运用政策调节机制,引导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向西部农村地区流动,不断提高西部农村地区共享富裕的程度。

  会议最后,郑功成作了总结发言。他指出,乡村振兴将伴随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农民富裕将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取得进展的最显著标志,这次会议对这一重要主题作了一些理论回应,而实际成效还取决于更加科学的系统化政策设计与各界各方高效协同推进。他相信,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乡村的面貌必定日新月异,农民的生活状况必定更加美好。

  “共同富裕大家谈”是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在光明网、腾讯公司等支持下创设的围绕共同富裕这一时代主题展开深层次讨论的学术交流机制,目的是汇聚学界与经济界等有影响的专业人士,共同探求走向共同富裕的发展思路与实践路径,为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出应有的理论贡献。

[ 责编:刘梦甜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全方位推进安全韧性社区建设

  • 推动企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