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构建“盐溶于水”大思政格局
首页> 理论频道> 文史科教 > 正文

构建“盐溶于水”大思政格局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2-12-19 10:28

  作者:王立兵(武汉轻工大学党委书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武汉轻工大学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使命任务,厚植思政教育沃土,积极构建“盐溶于水”大思政格局,探索“扎根课程办思政、融通要素强特色”的思政教育模式,为办好一流大学、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文化底蕴,为新时代行业特色高校开展思政教育提供鲜活样本。

  坚持问题导向

  找准定位补短板

  在教育强国、科教兴国新征程上,工科特色高校承担着培养基础学科人才、卓越工程师、技术创新人才的重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守住价值引领重心、站稳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

  然而,在现实工作中,一方面,工科特色高校思政学科历史积淀不深,思政教师队伍力量往往相对薄弱,专业课教师思政育人的意识也有所欠缺;另一方面,工科特色高校的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挖掘不足,课程内容与学科前沿贴合不紧密,容易出现生搬硬套、“为思政而思政”的现象,导致“盐水分离”甚至“盐沙混同”,思政育人功效得不到有效发挥。此外,思政课堂的教学手段往往较为单一,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过多地强调理论讲授,实践教育和实操环节存在欠缺,未形成全面系统的实践育人体系。

  针对上述问题,学校坚持问题导向,力求找准定位,补齐短板。作为全国最早培养粮食行业专门人才的大学,学校结合自身独特的办学历史、学科优势和粮油校情,以“大食物观”为统领,围绕“大食品大营养大健康”发展理念,深挖特色校本资源,着力强化“食育”思政育人理念。学校积极引导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正确处理好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消除“思政教育只是思政课教师的事”这种误解。在学校的倡导下,专业课教师主动参与课程思政的教学研究,主动提升思政教育素养,强化教学设计能力,结合专业课程内容,积极融入诸如中国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思政元素,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育学生的职业道德。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形成立德树人育人合力。

  坚持靶向发力

  “三驾齐驱”扬所长

  学校始终把“大思政理念”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活学善用大思政思维,挖掘更多潜力,在打造教师队伍主力军、构筑课程建设主战场、拓宽课堂教学主渠道等方面,靶向发力、三驾齐驱,力求走出自己的特色发展道路。

  建章立制引培并举,锻造大思政队伍。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学校首倡“四个一”制度,即每一位校领导都联系思政课教师,每一位校领导都讲思政课,党委常委会每学期都开一次研究思政课建设专题会,党委书记讲授每学期第一堂思政课,营造党委书记、校长带头抓思政课新常态,把校领导带头抓思政课工作落到实处;高度重视思政课师资队伍的打造,通过全职引进、在职培养等形式,实现结构优化;通过培训深造、学术交流等形式,支持和鼓励中青年骨干教师不断丰富知识储备、开拓视野,充分调动教师投入思政课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健全评价机制和制度体系,强化政策激励和导向,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的和谐环境与氛围,不断激发思政课教师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

  擦亮品牌强化特色,建设大思政课程。学校致力于做好“一省一策”集体行动项目,聚焦“大食品大营养大健康”领域的学科特色,打破学科专业界限,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持续打造大型通识类思政金课“品味中国”。目前,“品味中国”已连续开设到第五季,共组织专题讲座28讲,入选学校首届十大校园文化品牌,成为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和对外学术交流的窗口。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踊跃参与教学活动。

  拓宽渠道知行合一,善用大思政课堂。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必须充分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学校坚持思政课的理论性和工科课程的实践性相统一,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积极搭建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平台,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立足各学院实际、发挥专业特色,引导学生深入乡村田间地头、基层社区、生产企业,科普专业知识、推广专业技术,运用“专业+”模式,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持续深化第二课堂建设,深入开展“健行·筑梦”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工程,强化劳动教育、养成教育、朋辈教育和自我教育,丰富思政教育的文化内涵和实践活动载体;持续推进全方位育人,以“十大育人体系”建设为依托,着力构建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全方位育人工作机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多维协同、资源共享。

  坚持抓大抓小

  “全景育人”勇创新

  为落实“三全育人”理念,学校整合各项育人元素,积极拓展育人空间,既抓大,从文化层面总体考量;又抓小,把思政之“盐”撒向校园细微处。打造协同并进、融合融通的全景式育人景象,努力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根本问题,思政教育改革创新正在校园悄然发生。

  从大处谋篇,用特色文化启智润心。学校出台文化建设“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建设“有鲜明特色”的轻工大文化,秉承“明德、积学、砺志、笃行”的校训,弘扬“爱国爱校、艰苦创业、团结拼搏、求实创新、追求卓越”的办学传统。学校以校训文化为引领,拓宽、延伸为具体化的校风文化,开办新时代年轻干部读书班、举办“大食物观”科普节、倡导学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刘玉兰教授先进事迹、打造“好正实优”轻工大。10月18日是建校之初首批新生入校的日子,被设立为“学校校庆日”,既体现学校的校史起点,也是对学校文化的传承,折射出学校的历史光辉。学校征集创作校歌《与国同昌》,彰显轻工大师生校友立志“粮安邦固”的使命与担当,激发出全体轻工大人的爱校荣校情怀;举办艺创杯“廉洁政清·美丽校园”设计创新大赛获奖作品展,全面建设具有轻工大特色的大学文化,提升校园文化活力;践行核心价值观、挖掘身边感人事,培育选树一批信得过、看得懂、学得到的先进典型,并在校园灯杆上“树标杆”;加强文明细胞建设,弘扬校园文明新风,学校四次获评全国文明单位,两次荣获“创建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学校”。在工程教育实践和校园文化传承创新中,学校潜移默化地教会学生胸怀“国之大者”,传承“工匠精神”,汇聚师生员工和校友大认同、大愿景,提炼形成“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价值取向。

  从小处布局,用优美环境陶冶性情。学校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校训石、校友林等一批校园文化景观相继落成,常青湖“步步高”喷泉、恒青湖“星月同辉”喷泉、灯光篮球场、体育健身路径建设完工,“明德楼”“积学楼”等校园建筑新名称正待启用,路牌标识、校园道旗全部更新,学校办学精神物化到具体的石、水、园、林、路之中,实现了校园建筑和景观使用功能、审美功能与育人功能的和谐统一。特别是筹备六年精心打造的油脂博物馆正式开放,成为湖北省科普教育基地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展现了学校的“大食品”特色文化。学生在对油脂历史文化的深入探索中,潜移默化地学习、认同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系列“新地标”的构建,从整体上提升了学校环境育人的层次,有效发挥着溶“盐”于水、润物无声的育人功效。

[ 责编:王晓秋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把文艺创造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 提升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质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