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用系统观念推进县域教育现代化
首页> 理论频道> 文史科教 > 正文

用系统观念推进县域教育现代化

  作者:石亚兵(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浙江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

  “郡县治,天下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县域教育现代化是县域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要求并依托县域教育现代化。中国式的县域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体现,有着非常鲜明的时代背景、方位、特征和要求,是符合县域发展定位、服务和展示县域发展特色的现代化,是着力解决教育领域重难点问题的现代化,是推动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并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县域教育作为中国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和难点领域,在县域人口、社会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不断变化的背景下,改革难度愈发加大,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中国式的县域教育现代化的实现需要科学的、系统的思维和方法,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以系统观念作为工作方法论统筹推进中国式的县域教育现代化工作,既是在理论上体现教育事业发展的方法论要求,也符合县域教育的实践逻辑。

  一方面,世界上所有事物均在社会、自然、文化、家庭等构成的复杂系统之中,均存在不同形式的联系。恰如马克思所说的,人类社会是“一切关系同时存在而又相互依存的社会有机体”。同理,人的行为也是在系统和关系中,主体要认识、理解、把握和改造客体,不能仅仅从实体性出发,还要认识到系统性和关系性的存在,这一点在费孝通的“差序格局”论说中也有很好的体现。另一方面,作为由特定社会结构、社会关系、文化、教育、经济等构成的复杂体系,可以将“县域社会”理解成一个独特的“共同体”。“县域教育”嵌入“县域社会”之中,是“县域社会”的一部分,县域的历史、文化和习俗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塑造着“县域教育”,加之“以县为主”的教育财政管理体制、县域教育观念的相似性以及县域教育要素流动的逐步常态化等,都在不同程度地要求我们认识到 “县域教育问题”不能再被片面地、模糊地裹挟在乡村教育或城乡教育问题之中,而是要作为一个整体、系统问题被关注和重视,认识到必须要用系统观念推进中国式的县域教育现代化。系统观念作为科学思想方法,意味着在县域教育现代化推进过程中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第一,坚持整体思维,处理好社会发展与教育事业的关系。整体思维是坚持系统观念的首要原则,要认识到事物的发展都是在一个系统中,要站在全国一盘棋的战略高度,以社会发展全局的视野来准确定位教育角色,正确处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坚持整体思维,意味着在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教育与社会之间是一种共生共长和彼此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教育具有明显的社会功能,教育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县域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为县域社会发展提供所需要的人力资本。另一方面,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受到县域甚至更大范围社会的制约,必须得到社会有效的、完整的支持。正是这种互相制约、共生共长的关系,决定了我们必须要坚持整体思维,从整体和全局来认识教育,正确定位社会发展和县域教育发展的关系。

  第二,坚持生态思维,处理好分类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生态思维是坚持系统观念的核心,坚持生态思维意味着要认识到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复杂、关联和耦合的,也是分阶段进行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应该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关键问题。主要矛盾解决了,与之相关联的其他矛盾便迎刃而解。在新发展阶段,中国式的县域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既要统揽全局,坚持高标准、高质量,也要分类推进,解决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具体来说,未来的一段时间既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统筹发展县域学前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符合县域实情的高质量教育体系,也要重点推进,做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等工作。

  第三,坚持协同思维,处理好各个主体间有效协同的关系。协同思维是坚持系统观念的基础。中国式的县域教育现代化是一个总体概念和目标,涉及各类主体以及主体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教育是复杂的,只有激活各方面的力量才能形成教育发展合力,从中央、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都在不同程度地强调家校社协同育人便是很好的佐证;另一方面,教育涉及的主体是多元的,主体之间的关注重点和利益诉求常常不一致,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只有协同各方关系,才能避免“政出多门”甚至“互相拆台”,正如褚宏启所说“分析研究错综复杂的教育利益关系,是制定教育政策、完善教育立法、推进教育改革的逻辑起点”。就县域教育发展来说,县域社会是关系体现最为明显和复杂之处,处理好主体间的关系也更为重要和复杂,既要做好教育部门和其他行政部门之间的协同工作,也要激活社会力量,处理好教育与社会之间的有效协同关系,还要建立起有效的合作机制,让不同类型学校之间能够优势互补,携手发展。

  当然,“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全面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国式县域教育现代化不是一日之功,也非一夕之事,必须秉持优良传统,从各地实际出发,以系统观念为方法论基础,凝心聚力、主动作为、久久为功,蹄疾步稳推动目标的实现。

  (本文系浙江省“社科赋能山区 26 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行动”、浙江省教育厅一般项目“推动共同富裕的山区26县教育生态优化研究”(Y202250015)阶段性成果)

[ 责编:赵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 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性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