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走近苏东坡的精神世界
首页> 理论频道> 文史科教 > 正文

走近苏东坡的精神世界

来源:人民日报2023-02-04 09:28

  《高山仰止回望东坡——苏轼主题文物特展》展出的苏轼真迹《阳羡帖》。

  四川博物院供图

  作者:李凯旋

  春节期间走进四川博物院,《高山仰止回望东坡——苏轼主题文物特展》正在展出。近看山石竹木,文人风骨跃然画上;远望水波烟云,一纸阅尽千里江山……在苏轼真迹《潇湘竹石图》等一件件文物面前,观众流连忘返。

  苏轼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和高洁的人格精神是我们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本次特展整合了来自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上海博物馆、四川博物院等39家博物馆的收藏,包括苏轼真迹《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卷、《阳羡帖》等274件文物,让苏东坡的粉丝们一饱眼福。

  头戴斗笠,脚穿木屐,双手撩起衣摆,展厅起点处明代朱之蕃所绘的苏轼像轴,让不少“只读其文,未见其人”的观众对苏轼有了直观印象。这是苏轼被流放儋州时的生活写照,尽管艰苦,他仍泰然处之。“苏轼的一生跌宕起伏,但他从未放弃对生命的欢歌。”四川博物院总策展人谢丹说。

  以一幅《苏轼宦游图》为引,展览利用大量当地文物、图像和诗文串联起苏轼人生中的亮点。以陕西凤翔为政治生涯的起点,苏轼深入民间与百姓一起抗旱救灾,著名的“喜雨亭”“凌虚台”皆有图文展示,生动直观。借助视频技术,西湖一角被“搬进”展厅,苏轼两入杭州赈灾放粮、疏浚运河的故事被娓娓道来。“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了解了苏轼在密州惩治盗贼、整顿军政的事迹,观众重读这首词,胸中豪情油然而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中年以后苏轼接连被贬,远至海南岛。四海飘零中,他进入创作高峰。《念奴娇·赤壁怀古》、“二赋双珠可夜明”的《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国古代三大行书之一的《黄州寒食诗帖》,苏轼在黄州铸造了属于自己的文化丰碑。展览展出了清康熙款青花后赤壁赋笔筒、明代仇英所绘《后赤壁赋图》、明代许光祚书苏轼《记承天寺夜游》等珍贵文物,苏轼影响之深远,不言自明。

  行至诗抄《别海南黎民表》,脑中浮现儋州百姓以及好友携酒相送、执手泣涕的场景,苏轼的人生回顾即将结束。“无论来自何方、有着怎样的境遇,每个人都能从苏轼的经历中受到启迪,这便是他的魅力所在。”谢丹说。

  时间线外,展览围绕苏轼的爱好专设了一个单元,呈现出更加立体的苏轼形象。穿行在展厅中,看苏轼纵情山水、饮茶品酒、制作美食,琳琅满目的文物、轶事,叙说着“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是文学史上难得一遇的全才。其词开豪放词之先河,使北宋词风“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其诗气势豪迈、信手拈来,晚年又追求闲淡简远,字句间韵味无穷。其文行云流水,随物赋形,题材广阔,章法奇特,名列“唐宋八大家”。此外,他还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和中国文人画理论与技巧的开拓者,留下了颇多佳作。

  竹是正直气节的象征,苏轼对其情有独钟。以“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为准则,他开文人写意墨竹之先河,让画竹成为一件寄托高洁性情的雅事。后世画家凡画墨竹,无不受影响。《潇湘竹石图》包含26家题跋,始于元代,止于明嘉靖年间,共计3000余字的题跋本身就是艺术史的组成部分。

  本次展出的《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卷是目前苏轼传世书法中字数最多的作品。《洞庭春色赋》作于元祐六年(1091),当时苏轼在颍州任上,安定郡王赵世淮以黄柑酿酒,取名“洞庭春色”。他的儿子赵德麟与苏轼关系友善,以此酒相赠,苏轼便乘兴作《洞庭春色赋》。据记载,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苏轼外任定州,以松醪酿酒。定州是古中山国,故苏轼将酒取名中山松醪,并因此作赋,完成了这幅大气而精致的书法。

  一同展出的还有旅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阳羡帖》。此帖为苏轼写给友人的有关阳羡买田信札的后半部。虽只有60余字,字里行间风流胜赏,系苏轼晚年手笔。帖中钤有元、明、清三代收藏者印章及清内府藏玺。

  由唐而宋,苏轼的家乡眉山发展成为书刊之城。彼时印刷事业发达,百姓读书风气盛行,以致出现“佣贩皆诗书”,文化名人、家族不断涌现,高中进士者多达900余人。宋仁宗曾感慨“天下好学之士皆出眉山”。透过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出土的灰陶房,可见苏轼年少时住处的形貌。展厅中以宋式家具复原了苏家书屋,并配以三苏家风的视频讲解。展览还设置了互动体验区。游客们可以坐在宋式家具上,体验宋代文人点茶、焚香、挂画、插花之雅趣。

  宋代的四川经济发达,有“蜀地膏腴,亩千金”之说。蜀茶、蜀酒、蜀盐、蜀锦等产业兴旺,也催生了文化昌明、人才辈出的局面。本次特展将背景介绍贯穿始终,通过一件件宋代精品文物,向观众呈现出苏轼成长的时代风貌,使人们能够走近他的精神世界。

[ 责编:李彬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提高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