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以“人”为媒,助推中华文化的国际互鉴与传播
首页> 理论频道> 国际关系 > 正文

以“人”为媒,助推中华文化的国际互鉴与传播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3-02-07 14:44

  作者:王鑫(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传播系主任,教授、博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重要部署,强调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新近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日前审议通过的《共青团中央二〇二三年工作要点》,22点中的第7点就是“服务党和国家对外工作大局”。如何以更立体化、多元化、普适化的方式“传播中华文化,促进多层次文明对话”,成为国际传播的核心问题。根据笔者近年来的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留学生、华商等海外华人作为“行走的文化符号”,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融通,他们不仅扮演着中华文化的“使者”角色,也成为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助推者”。

  以“人”载道,以在地性体验推进中华文化的“入乡”

  得益于交通技术的推动,“流动”成为个人、机构和国家交织在一起的行为。一些跨国流动者以及身处当地的华人,以“普通传播者”身份融入当地的日常生活,能够潜移默化地推动中华文化从“走出去”到“走进去”。

  留学生群体青春、开放和包容的显著特质,使得他们更易成为建立文化连接的通路。2019年,中国留学生数量达70.35万人,成为全球留学生数量第一的国家。尽管大部分留学生出国的主要目的是学习,但作为“行走的符号”和“流动的文化载体”,客观上已成为不同文化之间的连接者与沟通者。笔者调研发现,青年学生普遍较好地接受过本土文化教育,对民族文化的符号和样态有一定认识、理解与承担、热爱,也会在文化碰撞中进一步明确自身的身份感和文化的主体性,提高对民族文化特殊性的认知。因此,在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上,要特别重视流动的“人”,特别是留学生这样的“普通传播者”,充分挖掘并利用其文化携带性的特质,做好中华文化对外传播。

  “华裔”的日常性与生活化促进了文化的汇入与接合。定居海外的华人大多居住在相似或相邻的街区,这些区域慢慢成为嵌入当地文化的个性鲜明的“他者”。那些中国风格的商铺、食品以及日常生活习惯,成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部落格”。笔者曾访谈多位定居英国的华人,其中包括学者、医生、作家、公司职员、中餐馆老板等,他们普遍表示在他者文化中更在意保护和传承自己文化的内容,对中国传统节日、语言、习俗等格外看重。比如,华商在伦敦举行的春节文化大游行、当地各处端午节的龙舟赛等,都是中华传统文化在他者文化中的一次次展演。

  在文化碰撞与适应中的“入乡”实践,既往研究中往往被忽略,反倒在媒体和文本的空白之处,提供了文化传播“突围”的新思路:既要了解所在国的规则和程序,也要懂得当地的风俗和人情,找到自我与他者文化中有效连接的部分。充分利用海外华人的语言优势和深处当地的经验,不仅能够促进中华文化的正向传播,也能为其找到更好的“入乡策略”提供重要路径。

  以“人”传情,以身体实践促进中华文化的“场景化”融合

  随着留学生、国际游客以及华人移民不断被“抛入”陌生的文化中,需要不断建立“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他们进入具体的场景,通过体验、思考、反馈和互动实现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身体在场”能够唤起不同文化主体之间的“共情”。身体在场是人和人基于共通感建立沟通的前提,能更好地实现不同文化交流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比如,人们会通过握手、拥抱、微笑等去感知和体验与对方的交流,实现沟通双方自然语言以及身体语言的多维交流,以及场景对沟通效果实现的有效性。笔者曾与一位英国母亲交谈,得知她的女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且经常发病住院治疗,适时通过握手和拥抱表示鼓励和安慰,对方也感受到了这份善意。这种情感能量的给予,使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更容易得到理解和尊重,也有助于超越自然语言表达的局限,实现更加丰富的信息传递。

  “身体在场”建立仪式化的交流场景。身体本身不仅是信息的“传递者”,也是仪式的“创建者”,其中包含仪容仪表、服饰着装以及举止言谈等。这种沟通方式不仅是个体文化修养的体现,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彰显。比如,身着汉服走在伦敦街头的女生,通过服装来表明其身份以及审美;阿拉伯民族的长袍和头巾、拉美和非洲的脏辫等,也都是各自民族文化的体现。身体在场仿佛是一个民族国家“行走的文化”的现场演示,共同建构与其他民族的对话和交流情境。

  这些流动的个体或行走的“文化载体”,潜移默化地进入另一种文化中,在文化震惊、适应与融合中,通过对话、杂音甚至默音的方式实现了跨文化的交流,正所谓“不言之言”,用“不说”的方式讲出了自己的故事。

  以“人”为“镜”,以互动仪式提升中华文化的认可度

  提升中华文化的认可度离不开文化主体间的交流与互鉴。虽然不同文化的人士都有自己对于真善美的理解,但在文化认知方面的差异会在充满仪式感与日常化的互动中逐渐弥合。笔者在曼彻斯特访学期间,主动赠予欧洲朋友一些中国风书签,还根据音译将他们的名字写在书签上。这些外国友人惊喜于自己的名字被以不同文字呈现出来的样貌,也愿意聆听汉字的故事,有兴趣了解书签承载的文化和历史。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增进双方的情感沟通,有助于实现超越其他差异进而产生人类共情的连通。

  一些散居的族裔,通过日常生活、族群内部沟通以及中华文化传统习俗的展示,也进一步渗透了中华文化的内容和气质。英国华埠商会在伦敦举办的春节庆典活动,每年有几万人参加和观看,这种由海外族裔举办的中国传统文化展演体现的是“文化的流动性”,彰显自我文化的物质形态、图腾以及族群身份,并能在他者文化中保留与传递,也为寻求文化身份、提升中华文化的认同度提供了重要路径。

  “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是“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要超越单纯的“对外输出”模式,把它融化在“一粥一饭,一言一行,一趣一味”的交流与对话中。我们要将个体的生命感和生活经验与国家文化价值观相融合,赋予跨国者以及散居族裔“文化使者”的身份,以“人”为媒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与认同,为提升我国国际传播力提供动力支撑。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资助项目“世界秩序实践与想象下中国话语国际传播新范式与新路径研究”(22120220300)的阶段性成果】

[ 责编:徐倩阳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如何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好在哪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