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三个坚定不移”昭示中国贡献
首页> 理论频道> 理论综合 > 正文

“三个坚定不移”昭示中国贡献

  作者:李永胜(陕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何妮(西安交通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2022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七次峰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定不移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既是对新征程上中国发展道路、目标、方向与途径的庄严宣誓,又昭示出中国的发展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为世界和平发展注入强大正能量。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崇尚和平、爱好和平,秉持“和而不同”“以和为贵”“天下大同”等价值理念,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处世之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的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与本质要求,是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内在因素。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人民最希望看到的是和平稳定。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根据中国人民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的发展靠的是独立自主、发愤图强、锐意进取和守正创新。中国发展带给世界的是和平、稳定、机遇与增长,是世界繁荣发展的充沛正能量。质言之,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推动更加包容、更加普惠、更有韧性的全球发展,为各国谋发展,为人类谋福祉,为世界谋进步。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发展面临重大挑战,为了共同破解“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时代课题,各国需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世界繁荣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强力量。

  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世界繁荣发展提供强劲动力。我国40多年的快速稳定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必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新时代十年来,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自信自立、拼搏进取,靠改革开放一步步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30%,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改革开放使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全球贸易的领先者,在世界范围内发挥着经济“压舱石”的作用。这些都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有力激发了世界经济增长的活力。我们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美丽中国建设,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引擎。亚投行、“一带一路”等公共产品,为全球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靠改革开放,我们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提供了全新的选择。历史和事实证明,改革开放不仅造福中国人民,也造福世界人民,对国际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全球产生巨大感召力和深远影响力。“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今天,面对冷战思维、霸权主义、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严重挑战,直面各种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的严峻现实,我们必须顺应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持续增强中国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为世界繁荣发展注入更强动力、更多活力、更大能量。

  坚定不移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夙愿,积淀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认同和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大同心圆,是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开辟未来的精神旗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当代中国社会语境中是内在统一的。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现代化经验,又立足中国具体实际的历史探索中,依靠自己的艰苦奋斗,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顺应时代潮流、体现历史规律、契合中国实际,不仅行得通、走得正,而且越走越宽广。中国式现代化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路径依赖与思维定式,开辟出一条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路,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中国贡献,为现代化发展注入了中国力量。面向新征程,我们坚定不移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一定能创造新的发展奇迹,为世界各国提供新的发展机遇,给各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 责编:李彬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 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性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