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为什么说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
首页> 理论频道> 理论综合 > 正文

为什么说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

来源:学习时报2023-02-10 11:25

  作者:何忠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思想指南。

  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现代化被定义为一个从传统转向现代的宏观社会变革进程。从人类现代化的发展时序看,无论从概念上还是实践上,现代化都起源于西方,西方国家现代化处于先发行列并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现代化起源于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随后扩展到欧洲以及世界其他地区。工业革命既是一次生产技术变革,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关系变革,推动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全面转变,并引发整个经济领域以及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发生深刻变化。在近300年的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现代化理论和现代化模式的全球话语权被西方所垄断,在“西方中心主义”的裹挟下,引致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话语陷阱。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玻璃天花板”,打破了只有资本主义制度才能实现现代化的妄言,打破了西方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超越,从根本上揭开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幻象。

  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对5000多年中华文明及其积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而来的。19世纪40年代,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封建王朝闭关锁国的大门,古老中国跨入近代历史进程中,中华文化与现代化由此相遇。正是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的独特智慧,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之间的高度契合,基于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治国理政理念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弥足珍贵的丰厚沃土。

  中国式现代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科学社会主义科学地阐明无产阶级政党在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规律。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激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现代化所遵循的生产力发展受资本主宰的逻辑,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两极分化、物质主义膨胀、对外扩张掠夺、人与自然相互割裂的现代化老路,走出一条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全新现代化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当今世界面临诸多挑战,气候变化问题变得越来越糟,地缘政治矛盾和全球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贫困及发展问题一直困扰人类,如何处理这些全球问题,以及各国如何处理置于全球背景下的国内问题,都是当前高度关注的议题。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中国式现代化,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这一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成果,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提供了重要启示,改变了当代人类文明发展以西方文明为主导的世界格局,呈现出文明形态的多样化发展新态势,开启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篇章。(何忠国)

[ 责编:徐倩阳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 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性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