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没有一个组织比中国共产党更值得理解”——国际社会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研究
首页> 理论频道> 国际关系 > 正文

“没有一个组织比中国共产党更值得理解”——国际社会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研究

来源:北京日报2023-02-13 09:55

  作者:周文华(北京联合大学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教授)

  在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今天,国际社会愈发深刻地认识到,读懂今天的中国必须读懂中国共产党。国际社会眼中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是什么样的形象,这是一个需要我们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它关系到中国共产党如何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更好地加强自身建设,并掌握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方面的主动权与话语权,为其他政党的国际形象建设提供借鉴。

  国际社会迫切需要了解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

  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国际社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际社会也前所未有地表露出迫切需要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愿望和热情。如加拿大驻华使馆公共外交参赞马丁认为,“当今世界上没有一个组织比中国共产党更值得理解”;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拉纳·米特认为,“中国共产党是最重要但却鲜为人知的政治组织之一”;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傅士卓认为,“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国际社会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关注围绕中共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及历次中央全会的时间轴,从重点关注中国梦、一带一路、亚投行、反腐败等议题,到对“五位一体”、“四个全面”、国防外交等的综合研究,再到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及国际影响的整体性研究,呈逐步发展、层层推进之势,至中共建党百年及中共二十大时掀起关注热潮。

  国外学者研究成果丰硕。他们对有些议题的研究几乎与中国国内同步。2021年中共建党百年之际,国际社会出版相关重点专著十数本,包括美国著名学者托尼·赛奇的《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沈大伟的《毛泽东以来的中国领导人》,加拿大齐慕实的《中国共产党》,德国倪宁灵的《习近平时代的中国政治:治理创新与政策变革》等。尽管学者们传统上偏重于学术研究,但也逐渐呈现出时代性政策性特征。

  国外智库研究明显增多且行动迅速。他们对中共重要会议尤其反应迅速。2022年中共二十大前后,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外交关系协会、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等纷纷围绕“中共二十大对美国意味着什么”等主题组织研讨。他们的有些观点与国内的研究接近,有些观点则存在一定差异,但不管怎样,其出发点都是服务于自己国家对华政策的需要。

  华裔学者或中外合作研究增多。主要著作有:纽约大学熊玠的《习近平时代》《大国复兴》,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李成的《习近平时代的中国政治》,丹佛大学赵穗生的《习近平时代的中国雄心》,我国学者门洪华与诺丁汉大学曾锐生合著的《习近平时代的中国》等。他们的研究成果及影响值得我们特别关注。

  国外政要非常关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形象。前民主德国总理汉斯·莫德罗认为,中国共产党拥有明确的纲领和清晰的指导思想,拥有创新能力和贯彻能力,能够应对世界的变化。法国前总理拉法兰、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等都高度评价中国共产党在脱贫攻坚中的卓越领导作用。美国众议院前议长纽特·金里奇2021年出版《美国最大的挑战:直面中国共产党》认为,美国要对中国共产党做出回应,就需要新思维和许多重大变革。意大利、西班牙、阿根廷等国的共产党领导人均高度评价中国共产党。

  在研究范式与方法上,国际社会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形象的研究,既有国家与社会关系范式也有中央与地方关系范式,既有定性研究也有定量研究,既有横向比较也有纵向比较。他们的关注点各有侧重,在总体上呈现出一幅丰富生动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形象图。

  国际社会积极勾勒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形象

  中国共产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才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强调,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本质特征,为人民服务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支柱。英国著名学者、《大国雄心》作者马丁·雅克认为,中国共产党是100年来最成功的政党,它发展出新的治国能力,提高了全球治理水平;它是深深植根于人民的、自信的政党。

  中国共产党善于自我革命。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自我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强大支撑。布鲁金斯学会李成认为,十八大以来中国政治结构、政治规则、决策过程等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共产党重视自身建设,从严治党、反腐败等得到广泛支持。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中国改革友谊奖章获得者罗伯特·劳伦斯·库恩认为,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自我完善能力将引领中国变得更强大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共产党是适应型政党。中国共产党永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同时,以求真务实的态度面对国内国际的风险、问题与挑战,体现出较强的适应性。哈佛大学托尼·赛奇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德国特里尔大学韩博天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政策风格灵活多变,能有效应对新的发展任务和国内外环境。法国学者魏柳南等认为中国共产党在执政方式、意识形态、保持凝聚力等方面具有适应性。

  中国共产党是推动人类进步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广泛认可并被写入联合国决议。埃贡·克伦茨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稳步有序地解决社会问题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注入强大动力,为世界各国树立了榜样。新加坡国立大学马凯硕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取得巨大成就,其他国家应学习中国经验,包括向世界开放经济,把绝对贫困发生率降到零等。

  总体上看,进入新时代以来,国际社会涌现数量可观的研究成果,其中既有客观真实的研究,也受文献资料、研究范式、语言文化、价值取向、地缘政治等方面的局限,出现一些不实言论。受国内外多因素叠加影响,不同国家和地区塑造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形象时既有各自的特殊性又有一定的规律性。对此,我们在关注该议题时要坚持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同时,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如运用哲学领域的“后真相”相关理论分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成因,探索构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新路径。我们要系统梳理国际社会眼中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形象,追踪、评析国际社会相关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与观点,开展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比较研究,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更好地向国际社会传播真实立体全面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形象,掌握这方面研究的国际话语权。

[ 责编:李彬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把文艺创造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 提升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质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