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中国式现代化、粤港澳大湾区、人才资源、数字经济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吴晓丹: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
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吴晓丹指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和平发展道路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前途前进。一方面,为维护世界和平展现中国担当。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军控、裁军和防扩散进程,反对军备竞赛,维护全球战略平衡与稳定;中国恪守客观公正,坚持对话协商方式,积极参与解决朝鲜半岛、伊朗核、阿富汗等热点问题。另一方面,为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中国贡献。中国倡导创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积极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构建并不断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时,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中国方案。凝聚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价值共识,提出坚守和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面对全球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的挑战,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
摘编自《人民日报》
【卓泽林: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向纵深发展】
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卓泽林指出,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制高点,以科学中心、创新高地、创新生态为核心的三重维度正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框架。总的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已具备国际一流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良好条件,持续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向纵深发展,可从以下三方面着力。一是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湾区创新之路。一方面要发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及大型科创企业的领头羊力量,打造创新链利益共同体,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技术的革新;另一方面,完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科技创新保障体系。二是构建以创新为动力的湾区经济体系。扎实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扩大科技创新发展的顶层设计,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探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发展模式,破除影响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瓶颈和制约,推动创新技术的规模化应用。三是打造开放包容的湾区人文生态。岭南文化已延绵千年,形成了大湾区独特的地域文化。此外,大湾区四十多年来持续推动对外开放、先行先试的创新文化为国内外人才提供了包容性的文化环境,由此形成了独特的大湾区“熔炉文化”生态。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杜鹏:提升人才资源的“高度”“宽度”“长度”】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杜鹏认为,在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下,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升人才资源这个“关键变量”的“高度”“宽度”和“长度”,可以更好地以人才引领驱动各层次各方面创新,为高质量发展贡献“最大增量”。一方面,以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提升人才资源“高度”。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遵循科技创新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自主培养青年科技人才为重心,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形成大批青年科技人才为塔基,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卓越工程师为塔身,战略科学家为塔尖的战略人才梯队。另一方面,以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拓展人才资源“宽度”。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需要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关注和回应人民群众的向往与需求,回应时代的呼唤,从中国实践中来、到中国实践中去,把握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真正做到理论创新,更好地回答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中国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同时,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延伸人才资源“长度”。人口老龄化是我国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规律,要将积极老龄观和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积极看待老龄社会,积极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生活,既要充分认识到老年人口是重要的人力资源,是社会发展和建设的重要力量,也要充分重视老年人参与社会的主观能动性,将老有所养与老有所为相结合。
摘编自《经济日报》
【李三希、武玙璠:以数字经济发展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加速推进】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三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武玙璠认为,数字化已经成为现代化发展的战略新引擎,是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动能。下一步,需要在以下几方面精准发力,以数字经济发展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加速推进。第一,以数字技术创新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整合前沿数字技术与新兴工业技术,并鼓励企业将其深度应用于从研发到生产再到服务的工业全流程,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专业化、定制化的产业数据服务,驱动数字技术、数据要素和应用场景的深度交融。第二,以数字社会建设赋能中国式新型城镇化。当前,我国数字社会建设总体仍有进步空间,以数字化技术指导社会服务模式创新,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早日消除日益凸显的各类“数字鸿沟”。第三,以数字政府建设赋能政府治理现代化。数字政府建设有助于提升政府的决策能力,增强决策的精准性和科学性;能够为政府的公共服务治理赋能,助力实现公共服务的精准供给;还能在市场监管、社会治理乃至环境保护等领域全面赋能,引导政府全方位现代化转型。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光明网记者 赵宇整理)